從「剪紙動畫」《除夕的故事》,看中國的「除夕文化」

2020-01-24     每天超神秀

序言

《一枝春(除夕)》

竹爆驚春,競喧填、夜起千門簫鼓。流蘇帳暖,翠鼎緩騰香霧。

停杯未舉。奈剛要、送年新句。應自有、歌字清圓,未夸上林鶯語。

從他歲窮日暮。縱閒愁、怎減劉郎風度。屠蘇辦了,迤邐柳欺梅妒。

宮壺未曉,早驕馬、繡車盈路。還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細數。

——楊纘(宋代)

作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除夕不僅代表了中國傳統意義上「一年」的結束,也代表了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在中國,家家戶戶聚在一起過新年,吃年夜飯,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具有傳統文化意義的節日。

關於年的由來,大家都知道是「通過放鞭炮趕走怪獸年」的故事,但現在很多小朋友對這個故事了解的也越來越少。現在很多影視作品包括大家生活都會有過除夕的傳統,「年」的故事到底是怎樣的呢?中國一部八幾年的「剪紙動畫」《除夕的故事》,除了告訴我們除夕的由來,也讓我們對中國民俗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除夕的故事》內容圖

中國傳統動畫「剪紙動畫」

在講故事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部1984年動畫的製作方式,剪紙片/剪紙動畫。

剪紙片是我國傳統美術動畫片「水墨片、木偶片、剪紙片」中的一種,又稱「剪紙動畫」。剪紙片是一種運用不同剪紙造型來表現故事情節的美術片。這種動畫製作時,用紙剪成或刻成人物形體和背景道具,描繪色彩,裝配關節。攝製時,按劇情需要,將人物和景物的活動,分解為若干個循序漸進的不同姿態,平放在玻璃上,由人操縱,依次扳動關節,採用逐格攝影(採用機械或電子控制裝置,開動電影攝影機,拍攝時,將紙偶平放在玻璃板上逐格拍攝,每次只攝取一格畫面的攝影方法。)的方法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而形成活動的影像。剪紙動畫片是將剪紙藝術運用到美術片設計製作的一種的美術片類型,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八仙與跳蚤》

剪紙片的背景是用畫紙通過繪畫、剪形、雕鏤、刻劃等方式製作的,也可以使用細纖維紙張製作紙偶以及背景,拉出絨毛狀邊緣,用以模仿水墨畫的效果。完成背景的刻劃工作後,在將其貼在玻璃板上就可以使用了。

由於剪紙片中所有角色和道具、場景均為片狀,以平面的方式製作,所以剪紙片中的動作少有轉體或以透視的視角運動。剪紙片的畫面主要採用中國繪畫的方式,即散點透視,講究構圖的完整性,不苛求細節,鏡頭內的主客觀變化幾乎沒有,具有舞台化的視覺效果。

剪紙片的發展

世界上最早的剪紙動畫是1926年洛特·雷妮格製作的的《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

《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

我國第一部剪紙片是中國動畫片創始人之一的萬古蟾在1958年製作的《豬八戒吃西瓜》。1956年,萬古蟾進入上海美術製片廠,他要創作剪紙片的夙願,立即得到廠長特偉的大力支持。作品由著名編劇包蕾撰寫,漫畫家詹同進行造型設計,同時,胡進慶,陳正鴻,錢家辛等創作人員都投入了這場全新的創作。藝術家汲取了中國皮影藝術和民間窗花,剪紙等藝術特色,創造出第一批美術片的剪紙人物。他們用木條釘出剪紙片攝影架,自製照明燈。1958年誕生的《豬八戒吃西瓜》也是中國動畫片的一個新品種。

《豬八戒吃西瓜》

除了《豬八戒吃西瓜》之外,後面的《漁童》、《濟公鬥蟋蟀》和《人參娃娃》,使這一片種得以鞏固和發展,1963年攝製的《金色的海螺》,在藝術和技巧上達到了新的高度。

《金色的海螺》

剪紙片還有《紅軍橋》,《丁丁戰國王》,《猴子撈月》,《南郭先生》,《鷸蚌相爭》,《老鼠嫁女》,《火童》,《草人》,《葫蘆兄弟》,《智斗烏鴉》《人參王國》《猴子釣魚》,《小熊貓學木匠》等。

剪紙動畫《除夕的故事》,

1、關於《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是1984年上映,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剪紙動畫。該部作品是中國學派動畫的典型代表。影片貼合主題使用了民間年畫的形式,中國風韻濃郁,場景設置注重留白,頗有意境。

《除夕的故事》

故事介紹:中國古代,有一個名叫「夕」的怪獸,沒到除夕(農曆臘月三十),怪獸夕就會到到人間來禍害百姓,連灶王爺都無可奈何。於是灶王爺就上天請天神幫忙,仙童「年」來到人間幫忙,「年」和「夕」大戰幾個回合之後,用手上的竹竿和紅綢將其打死。百姓為了慶祝勝利,就將臘月三十稱作「除夕」,同時,為了慶祝「年」的功績,將「正月初一」叫做「過年」,此後,這個風俗一直延續至今,不過後來「燒竹竿」變成了「放鞭炮」,「掛紅綢」變成了「貼春聯」。

2、《除夕的故事》,「除夕」和「年」的來歷

農曆臘月三十,除夕夜,大家都在貼春聯,放鞭炮慶祝。中國民俗傳說中有一個叫「夕」的怪獸,每年臘月三十日過來禍害百姓。

怪獸「夕」

看到「夕」又來搗亂,老百姓就急忙去向灶王爺尋求幫忙,沒想到灶王爺完全不敵怪獸「夕」,一眾老百姓就向灶王爺請命讓其上天尋求天神的幫助。

「灶王爺」上天尋求幫助

神農的孫子「年」在聽到灶王爺的事情之後,主動請纓要去凡間為民除害。神農給了他法寶,他帶了兩樣東西,一個是噴霹靂火花的竹筒,另外一個萬彩紅綾。臘月三十晚上,怪獸「夕」果然來到人間作祟,吃了百姓的食物,「年」拿著他的兩件寶物與怪獸「夕」進行了一番激烈的搏鬥,成功除掉了怪獸「夕」。

年和夕的對戰

後來,為了紀念,人們把臘月三十這天稱為「除夕」;而為了紀念「除夕英雄」,就把正月初一叫做「年」。而「年」用的那兩件降服怪物的寶貝,萬彩紅綾(紅綢)被「年」變成了家家戶戶的對聯。

對聯

霹靂竹筒和大家使用的「揭竹竿」就演化為了爆竹。

揭竹竿

而這一傳統的慶祝形式也一直延續至今,沒到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放鞭炮「除掉怪獸夕」,度過一個團圓的日子。

中國傳統文化節日「除夕」,愛與團圓

除夕,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夕」指的是歲除之夜,又稱作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在中國,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對於過人來說有一定的特殊意義,這一天需要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布新、祭祀祖先風俗。「除夕」一詞最早來自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此外,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也是當時「除夕」節令的習俗之一。

除夕示意圖

「除夕」這一傳統文化節日經過不斷的繼承和演化,留下了很多具有節日氛圍的傳統風俗:

年夜飯(愛與團圓)

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在中華民族是社會組成的重要基石,一年一度的除夕團圓飯反映的是家庭成員之間互敬互愛的親密關係。老人看到兒孫滿堂是一種團圓的幸福,小一輩藉此機會也可以向父母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總少不了幾個具有傳統意義的事物,「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表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等。北方人過年則習慣吃餃子,這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習慣。

寓意「年年有餘」

貼年紅

年紅,包含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貼「年紅」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關於爆竹,《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放爆竹示意

祭祖

古時,祭祖因為地域差異,風俗不同,形式各異。這種禮俗很盛。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中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這是一種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祭祖

除此之外,除夕夜還有守歲、掛燈籠,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等諸多習俗。

除夕經過不同時代的變遷,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環。它是連接家庭之間、不同時代之間的橋樑,除夕不僅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更是一個將親情和愛融合到我們生活的日子,對於每個中華民族兒女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

這一天,離家千里的遊子都會歸鄉陪伴親人,兒孫滿堂,代表的是中華民族最美好的和諧畫面。「爆竹聲中辭舊歲,闔家團圓迎新春。」其歷史和文化意義不言而喻。無論是貼春聯還是壓歲錢,都是一種情感的表達。

中國人眼裡的除夕,是一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願。雖然這一傳統文化因地域和文化差異而略有不同,但大家對於團圓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相同的,能夠將之傳承下去,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連綿不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GT6_W8BjYh_GJGVRMU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