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歌史上的不解之謎:王維與李白,為何一生從無交集?

2020-06-09     微博旅者志

原標題:唐代詩歌史上的不解之謎:王維與李白,為何一生從無交集?

來源:詩詞世界(shicishijie)

唐代詩壇,交遊之盛。

單詩仙李白,便與當時的名家賀知章、孟浩然、王昌齡、高適、杜甫等時常交往,並寫下了許多交遊詩名篇。

而王維待人純真磊落,朋友亦遍及各個社會階層。

而弔詭的是,這兩位同時代的詩壇大家,竟然一生沒有過半點交集。

首先從生卒年上說,李白公元701年出生,762年去世。而王維同樣701年出生,在李白去世前一年即761年去世。

兩人可以說是「年同甲子」。

其次從生平經歷上說,從公元730年到733年,及公元742年到744年,大概有五年的時間裡,兩人同時待在長安。

尤其天寶年間,兩人第二次同聚長安,李白成為待召翰林,備受榮寵;而王維也成為了從七品上的左補闕,高軒華蓋,身價倍增。

但奇怪的是,同樣在朝廷任職的兩人,仍然沒有任何交集。

第三,從交遊上說,兩人有一個共同的好友,孟浩然。

李白是孟浩然的崇拜者,曾寫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而王維與孟浩然則同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王維則為孟浩然寫下《送別》,「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綜合以上三個層面,王維與李白應該是有許多機會,有意或無意地相識結交的。

但結果卻是,兩人一生在文獻上沒有留下過任何交集,而始終如天上的參商二星般,動若不見。

這也從此成為了中國唐詩史上一個永遠的未解之謎。

即便如此,我們不妨可以大膽猜測一下,想像一下可能的答案。

1、 精神結構上的迥異

王維與李白,本質上都有儒家的本色,有政治上的宏大理想,因而都希求躋身仕途,做出一番功業。

但兩人主要的精神結構上,卻有巨大差異。

我們都知道王維有「詩佛」的稱謂,事實上他的名「維」與字「摩詰」,加起來正是佛教著名居士維摩詰。

而他的那些山水詩,也處處都能看出禪意。

而李白,則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是一個虔誠的道教信徒,煉丹求仙。

2、兩人性格上的不同

「託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李白是那種任俠氣特別濃重的,喜好縱橫術,據說曾經還「手刃數人」。

他所結交的友人,也是三教九流者,毫不拘束。

而王維就不同了,他出身天下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家族雖後來沒落,但是那種貴族氣質仍鐫刻在骨子裡。

史書上說他「妙年潔白,風姿郁美」,詩歌、繪畫、音樂,亦樣樣精通。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這樣說:

李白是俠客,放蕩不羈,無所顧忌;而王維則是雅士,蘭心蕙質,涵泳大雅。

性格上的巨大差異,也許阻礙了他們的交遊。

3、「既生瑜,何生亮」的文人心態

自古以來就有「文人相輕」、「一山不容二虎」之說,你也許會用「那李白與杜甫關係也很好呀」來反對這種觀點。

但文人,尤其是兩個同時代的,同樣鼎鼎有名的大詩人,必定會在許多時刻被旁人或自己,若有若無地拿來比較。

單說玉真公主一事,當時為了求取仕途,李白與王維都曾寄希望於得到唐玄宗的姐姐玉真公主的賞識。

但最終王維憑藉自己傑出的音樂才能,一曲琵琶曲《郁輪袍》得到了玉真公主的相助;而李白卻失望而歸,寫下了一首鬱郁的《玉真公主別館苦雨》,「獨酌聊自眠,誰貴經綸才」。

後來有人杜撰說這三人間有情感糾葛,而王維與李白之所以「老死不相往來」也是與此有關。

真相如何,我們現在實在難以分辨,但「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態,卻也許曾在某刻,在李白與王維的心間幽幽泛起。

最終,他們仍是循著各自的軌跡,永無相交地運行著。但大唐的夜空中,他們是同樣地絢爛!

參考文獻

李國文《血性的失落:李國文閒話歷史》

西川《唐詩的讀法》

  • 來源:詩詞世界(shicishijie),如涉版權請聯繫小編QQ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FL_lnIBiuFnsJQV5P7H.html






此身,許國

20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