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在英國倫敦西區舞台主演的中國人
第一位華裔邦女郎
第一位獲得艾美獎終身成就獎的中國人......
現年84歲的周采芹
依然是那個驕傲無畏的、上海的女兒
最近我去電影院看了周采芹的自傳電影,《上海的女兒》。
你也許要問,周采芹是誰?多精彩的人生才能拍出一部自傳電影?
是的,今天很少有人認識周采芹,《上海的女兒》票房並不好。我看的那一場,映後激動不已甚至落下淚來的、都是頭髮花白的老年人。
周采芹的粉絲都老了。
但周采芹沒有。
她17歲去英國皇家戲劇學院留學、24歲引領倫敦風潮、31歲成為第一位華裔邦女郎,轉眼又在經濟危機下破產,被送入精神病院、做餐廳服務生、住進地下室。
她這個人,不服輸、也不服老。
近50歲在戲劇團重新開始,60歲殺入好萊塢,65歲成為第一位獲得艾美獎終身成就獎的中國人、74歲回國出演《紅樓夢》賈母.....今年84歲的周采芹,仍然活躍在演藝圈。
皺紋爬上周采芹的臉,但她那顆心,永遠是17歲初出茅廬、一身是膽的少女,橫衝直撞、無畏無懼、關關都過。
01
「我們走著瞧」
1936年11月,是個動盪的年月。羅斯福被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七君子被國民黨政府非法逮捕入獄,日德簽署了防共協定,30日,倫敦的水晶宮在火災中焚毀。
也是這一天,周采芹出生了。
她父親周信芳是中國無人不知的京劇名角,母親裘麗琳、昔日天寶銀樓三小姐、上海灘最受矚目的首席名媛,她在24歲那年,拋下錦衣玉食的生活,和周信芳私奔。
這種近乎決絕的個性,在後來的歲月里,也能從周采芹的身上明顯感受到。
裘麗琳和周信芳
從富裕單純的大宅院裡跳出來進入周信芳的世界,裘麗琳要面對的除了戲劇,還有危險、貧困和奔波。
周采芹就在兵荒馬亂中來到這個世界。
因為那時候周信芳夫婦在北方「跑碼頭」巡演,整個童年時代的周采芹都在舞台邊度過,身邊都是畫著花臉的演員伯伯。
耳濡目染,3歲那一年,她有預感自己將來也要吃「舞台飯」。
周信芳和兒女們
在上海長樂路上的房子裡住到17歲後,周采芹被母親送去英國,成了英國皇家戲劇學院的學生。
她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表演上又很有天分,在學校非常耀眼。
但有同學告訴她,「采芹你是中國人,畢業後是找不到工作的。」
年輕的她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和驕傲,她想,「我們走著瞧」。
聲名鵲起只需一刻。
恰逢台灣派了支京劇團去倫敦演出。當時的倫敦,懂京劇又會說英語的,周采芹是唯一一個。她便順理成章被選作演出主持人。
誰知第二天上報紙頭條的不是京劇,而是東方美人周采芹。
所有媒體都不吝給她最好的讚美,他們甚至把她比做奧黛麗赫本。毫無疑問,這位落落大方、美麗優雅的東方女性一夜之間便征服了苛刻的英國人。
從此周采芹的人生進入了頭暈目眩的高光時刻,她是天生要當明星的人。
1959年,她主演了舞台劇《蘇絲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聲勢席捲整個倫敦。
報紙以「我們是否被蘇絲黃腐蝕?」做標題也擋不住它的大熱。《蘇絲黃的世界》足足上演了兩年。倫敦西區的霓虹燈每夜都閃爍著「蘇絲黃」和「Tsai Chin(采芹)」兩個名字。
當時,整個倫敦都被旗袍裝點,西方女人開始迷上了周采芹的穿著打扮,效仿她去染黑髮、穿超短裙、畫長長的黑眼線。
很快,她成為了全倫敦最受歡迎的沙龍主持人。
她還發行了唱片,中文的英文的歌曲都有,《The Ding Dong Song(第二春)》從歐洲紅到亞洲,倫敦動物園還給一名小豹子命名為采芹。
采芹和小豹子采芹
周采芹說,每次她去試鏡,在說出第一句台詞的時候,她就知道這個角色是她的了。
1967年,周采芹出演了第五部007系列電影《雷霆谷》,成了第一位華裔邦女郎。其實周采芹不喜歡這樣花瓶一般的角色,看在和導演私交上,她才接下了這部戲。
周采芹和肖恩·康納利
現在看來,周采芹四十歲前的人生就像一場光怪陸離的瑪麗蘇舞台劇,情愛鎖不住她的心,聲名束縛不了她的形,沒有人可以讓她低頭,人世間一切美好仿佛都任由她挑選,只要她想,就能得到。
02
命運可以把我打倒
但不可能把我打敗
過於美麗的東西背後往往有隱患。
1973年,石油危機引發了金融危機,大量貸款投資了房產的周采芹一夕間破產。
破產的打擊、加上誤以為父母雙雙去世留下的陰影(此時周信芳尚未離世,海外報導有誤),周采芹精神崩潰,一度被送入精神病院。
那時候精神病院的患者都要編籃子,只有周采芹不肯:編籃子代表承認自己病了,她沒有病。
周采芹在精神病院留下的照片
無可奈何之下,她前往美國投奔了弟弟周英華,在他的餐廳Mr.Chou里做服務生。
然而兩人的理念截然不同,一氣之下周采芹選擇「離家出走」,住進了地下室。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在英國一擲千金的周采芹要為生計發愁了。
這是周採芹人生的谷底,此時的她像一朵剛從溫室被移出的花朵,美麗、天真且完全不知該怎麼應付生活。
據她的朋友伊莉莎白說,她穿著貂皮大衣去哈佛應聘圖書管理員。這樣的打扮在學校完全格格不入。
輾轉的日子沒過多久,她最終放棄了走向平庸,她成不了平凡人。
「我是吃開口飯的」,她對自己說。
周采芹這個人,從不等機會自己找上門。她花了不到10美元買了外套和靴子,這就是她的行頭,跑到劍橋劇社劇,看完直接進了後台——她要面試。
成功進入劇社後,她在裡面修煉了三年,出演了《阿伽門農》、《俄瑞斯忒亞》、《紅字》等重頭劇,又跑去塔夫茨大學進修戲劇學,拿到了碩士學位。
周采芹《阿伽門農》
這時候她已經不年輕了,生活不是沒改變周采芹。雖然她沒那麼銳利了,但就像一把刀永遠不會變成棉花,周采芹也不可能變得圓融。
不管在國外呆了多久,上海女性骨子裡的不妥協和任性都在她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她仍然像個二十出頭的女孩,什麼都要去嘗試、什麼路都要闖一闖。
周采芹邁進好萊塢的時候,整整六十歲。
她出演了《喜福會》、《福祿壽》、《藝伎回憶錄》、《驚天魔盜團2》、《神盾局特工》、《實習醫生格蕾》......
後來還特別客串了2007年、第20部007電影《007:大戰皇家賭場》。
此時距離她第一次出演007電影,已經過去了39年。
《藝伎回憶錄》
《007:大戰皇家賭場》
2008年,周采芹作為李少紅導演心中的賈母第一人選接下了《紅樓夢》的本子。一開始大眾不贊成,覺得她長得「太兇了」,賈母應該找個和藹可親的演員來演。
電視劇開播之後,質疑煙消雲散:賈母只能是周采芹,還能是誰呢?
《紅樓夢》
拍攝《上海的女兒》之時,周采芹已經超過80歲,她穿著絲綢的裙子、戴著珍珠耳飾,一頭黑髮紋絲不亂,在鏡頭前精神奕奕、風采不減當年。
周采芹和《上海的女兒》導演陳芹
她是周采芹,永遠不低頭的周采芹。哪怕她一度被命運壓在地上,爬不起來,她仍然做不到退後,一心向前。
前進是她的宿命。
03
父親是跨不過去的高山
她只管活出自己的精彩
1981年,在時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周爾鎏的邀請下,周采芹第一次回到中國,在中央戲劇學院講學,為學生導演了一出莎士比亞的《暴風雨》。
當時她接受記者採訪,說真是開心的不得了,「如果我是詩人,我要寫詩表達我的感情,可惜我不是。」
1982年的採訪材料中,記者這樣形容她:「周采芹女士體態纖細、行動敏捷,操一口華僑腔的普通話,幾十年的異鄉生活已使她的風度和氣質帶上一點異國情調。」
言行上的異國情調是真,但在周采芹心裡,她始終是那個上海走出來的小女兒。
她沒有忘記17歲遠赴英國前,父親周信芳送別時說的最後一句話:不要忘記你是中國人!
這也是父親當面和她說的最後一句話。
談到自己的父母,周采芹總是感觸頗多,他們對她的影響深入骨髓。
年輕的時候她一直覺得自己更像母親。
除了眾所周知的私奔事件,她一直記得這麼一件事:裘麗琳是有一袋子珠寶的。但哪怕是最苦的時候,她也沒把這些珠寶交給周信芳,因為「還有孩子要養」。
周采芹覺得這太偉大了。
然而在我看來,這固然是為母則剛,更是種沒有安全感的體現。最後的底線、救命錢,一定要握在自己手裡——這種一定要「掌握自己命運」的信念,也貫穿在周采芹的整個生命中。
裘麗琳
但到了今天,周采芹發現,自己更像周信芳,像爸爸。
她最遺憾的是,小時候不懂父親,長大後「可以和他說話了,我們有共同的語言了,人沒了。」
京劇大師周信芳
周采芹大半輩子在海外漂泊,很少回家。對此時的她來說,父親已經和祖國的意義融為了一體,非常遙遠但是非常浪漫。
那已經成為了一個圖騰,代表了擋風遮雨的強大力量、凡人無法企及的藝術高度以及愛。
她說:「我看到天(周信芳)了,所以我不會升到那麼高,可這也是我的動力。」
在中戲教完書,回到了美國,她給邀請她的周爾鎏先生寫了一封信,說她人生有兩件大事,一是回國搞教學,二是出演賈母,「這兩份任務使我覺得接近我的父親。」
在正上映的自傳電影《上海的女兒》里,周采芹對著鏡頭將其人生娓娓道來:"在我的人生里,體驗過很多東西——皇后、妓女、通姦者。作為一個演員,我穿的是Clytemnestra的華麗外衣;像蘇絲黃那樣,把雙肩披在緞子裡;帶著海斯特白蘭的紅字,把自己藏在那件深灰色的長袍中……」
那沙啞卻通透的嗓音讓我們認識到,這個生在上海,受著藝術世家薰陶,經歷過人生高峰和低谷的名門貴女,最終以一己之力譜寫了多麼精彩的人生篇章。
不管過去多少年,她始終是那個無畏的少女、有一顆永遠不會老的心,是周信芳和裘麗琳驕傲的女兒、上海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