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溪(1911.6.7-1983.1.30),名治淇,字竹溪,以字行,湖北省公安縣人,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熱力學統計物理研究開拓者。 [1]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7月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7月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7月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 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7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2]
王竹溪主要從事理論物理特別是熱力學、統計物理學、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在湍流尾流理論、吸附統計理論、超點陣統計理論、熱力學平衡與穩定性、多元溶液、熱力學絕對溫標、熱力學第三定律、物質內部有輻射的熱傳導問題以及基本物理常數等領域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在有序無序變化的統計力學理論方面將貝特理論作了重要推廣,在熱力學的理論研究方面作出多方面的推廣。同時對物理學史、基本物理常數和漢字檢索機器化方案等作了不少有成效的研究。 [3] 他還在生物學關鍵問題-水分化學勢、漢字檢索方案的優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4]
1911年(清宣統三年)6月7日生於湖北省公安縣。 [1] 父親和祖父都是清末秀才。他幼年在家鄉曾先後隨其舅父及長兄治昆等讀四書、《詩經》、《左傳》等書。
1922年(民國十一年),春入麻豪口小學,秋到武昌入荊南中學補習班。 [2]
1922-1926年期間,他除完成學校的課程外,曾先後學習《幼學瓊林》、《莊子》、《老子》、《荀子》、《禮記》、《史記》、《漢書》等書,對《康熙字典》的切韻法頗感興趣。 [2]
1923年(民國十二年),升入正式班。 [2]
1927年(民國十六年),考入武昌第二中山大學理預科,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5]
1928年(民國十七年),春插入上海麥倫中學高二。 [5]
1929年(民國十八年)夏,高中畢業,先後投考了清華大學和中央大學,在兩校都錄取的情況下,因慕梁啟超之名,決定進清華大學學習物理學。王竹溪在班上最受葉企孫和周培源的器重。 [5]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公費留學,同年8月到英國劍橋大學,師從福勒研究統計物理。在導師指導下,王竹溪在統計物理方面深入到當時國際科學前沿,潛心研究。 [2]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旋轉體後的湍流尾流》。 [2]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HA貝特(Bethe)發表超點陣統計理論,假設原子間只有近鄰相互作用,討論二元合金。王竹溪在此理論基礎上對相似的吸附作用提出了統計理論,然後把其主要思想用於超點陣問題。 [2]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夏,他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2] 同年夏王竹溪回國,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清華大學教授,時年27歲。 [2]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夏天,王竹溪隨清華大學從昆明遷回北平。 [2] [5]
1949年1月,王竹溪被任命為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 [2]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王竹溪到北京大學任物理系教授、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 [5]
1962年起,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2]
1965年,王竹溪和郭敦仁合著的《特殊函數概論》是一本為理論物理工作者編寫的著作,該書包括常用的各種主要特殊函數的運算方法與基本特性。 [2]
1978年秋,率中國大學代表團訪問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
1979,年出任《中國科學》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物理學編輯委員會主任兼物理學綜論編寫組主編。同時,他還為科學出版社主編「現代物理學叢書」和「物理學基礎知識叢書」,為原子能出版社主審《物理學詞典》。
197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2]
1981年夏,率中國代表團赴美出席國際精密測量與基本常數會議第二屆大會。
1981年,國務院設立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王竹溪出任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1981年,王竹溪被發現患肝炎病已到肝硬化的後期,1月30日,王竹溪與世長辭,享年71歲。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