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定投到底能賺錢嗎?很多人一直都有這個疑問。
因為基金投資最近幾年才流行起來,過去因為投資的成本和門檻比較高,代效的渠道都要從銀行進行,很麻煩。
最近幾年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對基金行業最直接的改變就是直銷和代效渠道的崛起,特別是網際網路巨頭手握巨大流量,直接將用戶轉化為基金客戶。
所以大家看到最近幾年基金投資的熱點此起彼伏,特別是指數基金的投資人數越來越多。
除了基礎設施完善外,對於投資理財需求的增加,也是主因,畢竟誰不想在工資之外,能有一份增量資金呢。
不過,並不是所有定投都賺錢的,比如有的朋友今天投資,明天就賺了。
但有些人買了3年還是一直虧,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基金是賺不了錢的,只是為基金經理打工。
這個問題也是很熱門的討論。
我先拋出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能夠堅持定投一輪牛熊市,基金定投大機率是賺錢的。
但是最終的收益如何,能否跑贏銀行理財,還是年化收益10%以上,都是看基金的最終結果。
看到了嗎?基金定投虧損-賺錢的周期,在A股牛短熊長的過程中,必然需要時間平衡盈虧。
前提是:1、足夠堅持一定時間(3~5年);2、能持續在低估時投入。
這兩點缺一不可。
如果想要賺錢,這兩點是基礎,還需要結合:合適的入場時機和大機率能賺錢的基金。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投資真的挺難的,既要堅持這個,又要學習那個。
沒錯,想要在金融資產中躺賺是不可能的,它的資產屬性決定性不可能一直存在定勢,需要根據市場的變化來調整。
比如你在2015年頂峰入場與在2016年回調的底部入場,雖說根據回測,最終的結果是都能賺錢,但中間能堅持下來的朋友可能沒多少。
合適的入場時機,不僅是對價格和安全邊際的認可,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承受能力。
定投的時機選擇,真的很重要,哪些給你說隨時都可以定投的人,我建議一定要遠離,這些人真是說話不打草稿。
另外,大機率能賺錢的基金,更不好判斷,如果人人都能知道這隻基金賺錢,豈不是沒人虧錢了?
我們所提倡的大機率,一方面是基金的質地優良,另一方面是安全邊際足夠高。
安全邊際高,代表它的估值低;質地優良,代表它的業績不錯。
所以,主動基金是沒辦法根據這兩點來判斷的,因為主動基金的收益如何,最終要看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這種主觀性太強。
有數據顯示,主動基金中,90%的基金經理業績靠運氣,只有10%可以靠實力取得不錯的業績。
而指數基金則不同,它完全是被動跟隨市場波動,雖然超額收益可能難以取得,但起碼可以獲得市場平均收益。
假設年初有人踩對白酒和消費,到今天也賺了不少了吧,而消費板塊作為A股少有的質地優良行業,再加上合適的時機,大機率還是賺錢的。
比如證券板塊,大家都明白它的周期是根據市場來的,一旦市場進入相對底部區域,這個時候確實是券商買入的機會,因為市場反彈大機率要從證券開始。
所以,如果你一直虧,就需要反思下,是入場時機不對,還是基金質地不行。
或者是持有的時間還不足以反饋足夠的收益,如果是後者,那就持續拿著唄,市場早晚會給你一個堅持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