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漸乾燥,飲食養生有講究

2020-08-21   中醫中藥網

原標題:處暑節氣漸乾燥,飲食養生有講究

處暑象徵著東南季風最後退出我國大陸,西北季風開始了它的統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已過或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處暑以後真正轉入秋季。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這段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

處暑後,天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白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首先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活躍。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改善「秋乏」之象。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是我國的長江以北地區。冷空氣來臨時,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下雨過後,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雨後太陽一出,空氣又會逐漸乾燥,而且秋季晝夜溫差加大,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這些氣候變化不很適應。

處暑後氣候逐漸乾燥,中醫認為燥為秋之主氣,燥熱耗氣傷陰。陰虛可見咽干、口乾、鼻乾等症。在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和不吃了,可以多吃一些蘋果、梨、葡萄之類滋陰的水果。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適當煮些綠豆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進入秋季後,人體進入一個生理的休整階段,一些在夏季潛伏的症狀就會出現,機體也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而處暑期間,我國南方卻暑濕較重,濕最易傷脾,中醫稱暑濕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體肌肉四肢的,當脾被濕困後,也容易感到疲乏。此時應少吃油膩的食物,多吃一些能健脾化濕的食物,適當做一些運動,並且可以適度延長一些睡眠的時間。

傳統醫學認為,老年人、體質較虛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會明顯感覺不舒服的人,應該從秋天就開始調理保養身體,多喝水,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為迎接冬季做準備。建議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溫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甦醒過來,胃腸開始蠕動,然後如廁,也就不會便秘了。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這樣可能會使水液停滯,而致濕邪困脾。

粥為暑後第一佳品,每天若能喝些溫熱的粥,不失為養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虛弱、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差的人,喝粥有助健脾胃、補中氣。百合粥、銀耳粥、杏仁粥、蓮子粥、堅果粥與芝麻糊等,都是養生粥中的佳品。

處暑食俗

1、吃鴨子。處暑之後,秋意雖然漸濃,但白天仍然較熱,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因其味甘性涼。北京人通常在處暑當日,就會到店裡去買只烤鴨來吃。南京人的麻鴨最為搶手,如果沒有空,老南京人會去熟食店買只鴨子回家;有空的人會在家燉上蘿蔔老鴨煲或做紅燒鴨塊。杭州人習慣將鴨子分為老鴨兒、嫩鴨兒、呆大鴨兒,就營養來說,老鴨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對口味和營養都會好一點兒,適合煲湯解暑氣,而肉鴨則多用來做烤鴨、醬鴨等。

2、飲藥茶。處暑期間,溫州地區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他們先去藥店配製藥方,通常使用的藥材有銀花、菊花、山枝子、黃芩、板藍根、沙參、玉竹、龍梨葉、冬麥、雪耳、棉茵陳、土茯苓、蜂蜜等,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此食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