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哪一部電影的話題之多,能與口碑、票房之差形成如此鮮明的不成比例的對比,今年8月初上線的科幻電影《上海堡壘》恐怕當仁不讓。
可這麼多的話題,依然不能挽回《上海堡壘》的口碑和直線下滑的票房。
從原著作者江南道歉,到被質疑與同時期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進行捆綁炒作,再到導演滕華濤的一句「我用錯了鹿晗」,而且很快又被扒出之前滕華濤與鹿晗參加某綜藝節目時的言論「特別早我就覺得他比較合適」……
電影《上海堡壘》慘遭票房、口碑雙雙滑鐵盧後,《Sir電影》採訪導演滕華濤,並發布一篇名為《國產片年度慘案:我用錯鹿晗》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向佐等演員的質疑,再次把滕華濤送上了熱搜,甚至部分吃瓜群眾憤怒直言:「這一次,我們站鹿晗」。
但很快,隨著陳礪志、汪小菲等真正讀過原文的名人以力挺滕華濤的姿態加入討論,《上海堡壘》再次掀起一波熱議。
演員向佐參與話題討論時,說道:
某導演說話請你不要太嘔心了,如果人家當時不是頂級流量的話你會用他嗎?今天你用了他,請你好好愛護你的演員!!!你確定你是個導演嗎?哪有導演會甩鍋在演員上?你是個男人嗎?這樣的鍋你都背負不了,別做這一行了吧!請回去念書吧,一個導演的修養一點都沒有! (註:原文繁體,現轉簡體處理)
有人認為,向佐的這番言論,是力挺流量明星鹿晗,這個觀點小馬並不認同。
一部電影的成功或失敗,誠然與主演的「演技在線」與否關係密切,但更與導演、編劇、後期、宣發等環節息息相關。在「我用錯鹿晗」這樣似乎帶有誤導性的標題下,許是因自己工作太忙,不曾找出原文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的向佐,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樣,被這樣的標題成功帶偏,憤怒地抨擊原文標題所暗示的,導演滕華濤「甩鍋給演員」的,有著「過河拆橋」嫌疑的行為。
但與此同時,向佐有力挺演員鹿晗的言論嗎?
沒有。
一篇帶標點一共一百來字的微博,向佐給鹿晗的定義只是「頂級流量」,甚至兩次用到「演員」這個詞,也只是在被採訪文章標題誤導的情況下,針對「甩鍋行為」而作出的觀點評價,通篇甚至懶得提到鹿晗的名字,何來「力挺」 之說呢?
不信請看同樣被帶偏節奏的龔燕,同樣指責導演不該把責任推給演員的同時,明確地提到「鹿晗真慘」。
和龔燕一樣,向佐只是在被誤導的前提下,指責「導演甩鍋」這個現象。
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對事不對人」。
流量爆炸的時代,要想成功吸引眼球,適當誇張的標題是推銷自己觀點的第一步。這一點,《Sir電影》無疑做得很成功。我們不妨點開原文,看一下《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真正想表達的觀點:
演員也是無辜的,雖然挨罵挨了那麼多,終歸也是我們選的演員,人家演員是被動的,拿了劇本覺得其實對這種題材都有猶豫,但是最後還是堅定地來了,這個成績不好的時候,你指望人家說點什麼也不現實。
我自己從技術上來講,對鹿晗沒有任何的意見。
但是呢,確實,通過這一次之後,如果要反思,我確實忽略了一點,我們想拍的這種科幻戰爭,和他的演員類型的差別。
我用錯了鹿晗,在一個不適合他的類型里。
我現在的直覺是,真的不是鹿晗不好,而是我們沒有拍過這個類型的片子,也不清楚演員在裡面呈現的樣子是什麼,是不是能讓鹿晗這樣的偶像去演,當時沒判斷好。
也是在這一期,面對採訪時,滕華濤甚至直言:「這些粉絲一定會在宣傳上努力地替他的偶像吶喊助威,他們能買的電影票……轉換是有限的,這個很早大家就有共識了。」
一個這麼耿直的導演,突然卻被扣上了「甩鍋演員」的罪名,豈非冤得很?年初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同為科幻題材的電影《流浪地球》,雖說有著吳京和吳孟達的加持,可屈楚蕭和李光潔、趙今麥,這些具有非常多的重要戲份的年輕演員,在當時絕對是徹頭徹尾的「新人」。
而執導《上海堡壘》的滕華濤,似乎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當年執導的電影《失戀33天》,同樣啟用了在當時並不算真正的「一線明星」的文章和白百何。
而《上海堡壘》,在上映之初即收穫大量差評,顯然與人們日益強烈的對「流量明星」的牴觸情緒有著莫大的關係。與人們的主觀判斷相反地,導演滕華濤一直在自我反思,而並非「甩鍋」。
但國內科幻電影的大門,顯然不會因為《上海堡壘》而關閉。而且「流量至上」時代是否真正終結,似乎不能過早定論。
聲明:本文由 小馬曲藝 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