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水圍,被稱為「悲情城市」。
這裡發生過太多悲劇。
2004年,一名男子殘忍殺死妻子和兩個女兒後自殺,此前該男子曾多次家暴,但未引起周圍人的重視;
天水圍滅門慘案中的一家四口
2006年,3名單身母親相約一起燒炭自殺,留下遺書稱已「生無可戀」。
2007年,一位媽媽將自己12歲女兒和9歲兒子從24樓推下,隨後跳樓自殺。
一座普通的城市,何以隱藏著如此多的罪惡與痛楚?
帶著對底層人物的溫情和對人性的思考,導演許鞍華以天水圍滅門慘案為原型,拍攝了《天水圍的夜與霧》。
小玲來自四川農村,年輕貌美,性格堅韌。
為了貼補貧寒的家庭,小玲十幾歲就背起竹筐,走出大山,去深圳打工。
在父母和妹妹眼中,小玲是個「能人」,在大城市打拚,賺了不少錢,家裡的電視機就是小玲買的,那是村裡第一台電視機。
沒人了解,一個農村女孩漂泊在異鄉,這些年都經歷了些什麼。
為了賺錢,小玲還去「賣」過,這期間,他認識了來自香港的中年男人李森。
李森是做裝修生意的,這些年賺了一點兒小錢,算不上什麼大富大貴。
但是在小玲眼裡,這個香港男人出手闊綽,對她疼愛有加,是個託付終身的好對象,即使他有妻有子。
兩人雖然因「交易」生愛,但是情到濃時,就有了結婚的念頭,小玲大著肚子詢問李森的意見。
李森想到家中性格暴戾強勢的老婆,毫不猶豫地離了婚,和小玲一起回了老家。
窮鄉僻壤來了「貴客」,聽聞李森來自香港,是個「工程師」,小玲父母眉開眼笑,認定了這個女婿。
李森幫助小玲家蓋起了新樓房,一時間,小玲家在村裡風光無限,李森更是成了人人敬仰的「名人」。
原本在香港沒什麼存在感的打工仔,竟然成了小玲一家人的「救世主」,李森內心的優越感不斷膨脹,也越發放肆。
小玲的二妹頗有姿色,很快被李森盯上了。
李森找機會強姦了她。
這件事被小玲父母發覺,但是他們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只要小玲傍上了李森這個「大款」,家裡的生活是不愁的。
沒想到在鄉下消磨時間的李森很快山窮水盡,勢利的小玲父母對李森擺起了臉色,甚至連飯都不給他吃。
受到侮辱的李森暴跳如雷,跑到小玲父母家裡,當著小玲一家人的面,將小狗裝進袋子裡,亂棍打死。
小狗的哀嚎聲混合著棍棒的擊打聲,讓人不寒而慄。
每一個家暴的人,都有著這樣的特點,他們很容易情緒失控,自尊心和控制欲極強,視生命如草芥。
此時李森殘忍無情的本色盡顯,如果小玲一家人能夠醒悟,也不會出現後來的悲劇。
或許是被金錢和虛榮蒙蔽了雙眼,或許是太渴望通過婚姻改變生活,小玲選擇和李森去香港打拚。
卻沒想到從此過上了地獄般的生活。
在鄰居眼裡,李森性格溫和,彬彬有禮,是個老實人。
只有小玲知道,李森的另一面是多麼可怕。
來港後,李森遊手好閒,靠綜援(救濟金)生活,自己不工作,也不讓小玲去工作。
在目睹小玲在餐廳被客人語言調戲後,他大罵小玲是「賤貨」,穿著不檢點。
晚飯後,李森把小玲拉進房間,用魚線捆綁她的雙手,強行與其發生關係。
在小玲痛苦的呻吟聲中,他掏出一把刀,脅迫小玲對他說,「沒有你,我就沒有今天。」
每天面對李森的暴怒和虐待,小玲平靜又絕望。
她曾無比渴望走出大山,通過婚姻改變命運,成為真正的香港人。
如今斬斷了與故鄉的聯繫,在這段婚姻里,她品嘗到的,只有傷害和無盡的絕望。
這天,李森又將小母女三人趕出家門,只是因為小玲不小心打翻了米。
鄰居歐太太恰巧路過,碰見了這一幕。
李森在家裡囂張跋扈,在外卻十分好面子,他招手讓小玲趕快回家,但是來不及了。
歐太太聽了小玲的哭訴,十分氣憤,帶著小玲母女找到去議員尋求幫助。
區議員看似熱心,但是執行力極差。在等待了十二個小時後,小玲帶著兩個孩子終於住進了「婦女庇護中心」。
「婦女庇護中心」聚集著來自各地的家暴受害者,她們互相寬慰,生活規律而枯燥。
但在小玲看來,這卻是她人生中最安穩,最快樂的時光。
獨自在家的李森怎麼甘心放過小玲,他每天給小玲打一兩百個電話,瘋狂地尋找小玲的下落,甚至跑到警察局報警,稱自己老婆跑了;
他還跑到區議員那裡,哭訴自己的不易,跪求小玲原諒,上演了一出浪子回頭的戲碼。
最終,「家庭暴力」變為「家庭糾紛」。
儘管小玲一再強調想要離婚,區議員仍舊以「勸和不勸分」的原則提出二人分居的意見,就這麼打發了小玲。
在深圳的妹妹家過了一段安穩的日子後,李森又陰魂不散地找到了小玲。
這次他使用的是苦肉計,一把刀劃破自己的肚子,鮮血直流,也直接刺進小玲的心裡。
晚上小玲輾轉反側,往事一幕幕浮現,苦澀又辛酸。
也不是沒愛過。
這個男人曾溫柔地為她洗頭髮;
為她建新房;
為了她離婚,兩人還有了可愛的雙胞胎女兒。
小玲決定再給李森一次機會。
她帶著兩個女兒跟著李森回到了家,沒想到一進家門就遭到了毒打。
她的腳被玻璃碎片劃破,鮮血直流,兩個女兒躲在角落裡無助地哭喊。
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容忍是對施暴者的縱容,他們只會變本加厲。
這一次,小玲終於下定決心,一定要和李森分開。
在婦女庇護所養傷的小玲時刻惦念著兩個女兒。李森打來電話,稱要小玲為兩個女兒收屍。
這一下戳中了小玲的軟肋,她又急又怕,不顧眾人的阻攔,執意要回家接女兒。
庇護所的姐妹再三叮囑小玲,一定要請警察陪同回家。
但是警察拒絕了她,還說,
「警察是負責查案的,不是義工。」
李玲在河邊遇見了李森,她打算回家收拾好東西,就帶著兩個女兒遠走高飛。
沒想到這樣簡單的夢想,在踏入家門後徹底破碎了。
在又一次強暴小玲後,李森掏出一把刀,插入了小玲的身體。
隨後又將刀砍向了兩個哭泣的女兒。
結束一切後,李森平靜地撥打了報警電話,謊稱小玲砍傷了自己,殺害了女兒。
隨後,用刀割開了腹部的傷口,想營造自己是受害者的假象。
沒想到刀口太深,最終一命嗚呼。
小玲的悲慘遭遇讓人卒不忍視,但是比電影更殘忍的,是現實。
據全國婦聯調查報告顯示,中國2.7億個家庭中,大約有30%存在家庭暴力。
一方面,家庭糾紛與家庭暴力的界限難以界定,外界的冷漠無形中為受害者鑄就了一所高牆。
他們吶喊,卻得不到任何回應。
小玲母親說:「忍一忍,哪個男人不打老婆」。
社區議員說,「保持家庭完整性是大前提」。
警察說,「家庭糾紛我們管不了」。
真想對他們說一句:
另一方面,中國講求「家醜不可外揚」,這些遭受的家暴的受害者往往選擇委曲求全,直到釀成慘劇。
被問到名字時,小玲脫口而的是:
朋友想陪著小玲回家,小玲的第一反應是:
潛意識中對施暴者的依附會讓他們更加得意。
我們永遠沒法真正了解一個人是否是終身所託。
我們能做的,是在第一次受到傷害的時候,尋求幫助,勇敢說不,及時止損。
拒絕任何形式的挽留,是避免釀成悲劇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