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以來,崇明區總工會創新服務模式,依託微信公眾號、直播等多種網上平台,將培訓、調解等工作由「線下」搬到「線上」,滿足職工群眾生活工作所需,做到疫情期間服務職工不「掉線」。
受益人群更多了
「公益樂學」關注職工精神文化需求,聚焦午餐和下班後的「碎片時間」,開展各種輕鬆有趣的文化藝術培訓和配套活動。作為區總工會實事項目之一,「公益樂學」自2017年推出以來,深受職工喜愛。課程包括茶藝、烘焙、瑜伽等近20門。
受疫情影響,「公益樂學」線下活動不得已暫停,但為能持續有效服務職工,總工會將其從線下轉為線上,這一轉變後,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受益職工更多了。「以往受人數限制,每次課程一經推出就有不少職工參與搶課,最火的課程半小時不到就搶光了。如今,轉為線上開課後,不受人數、時間、天氣等因素影響,職工只需關注『上海崇明工會』微信公眾號,點擊感興趣的『公益樂學』相關視頻推送,就可以獲取相關課程。」自今年2月「公益樂學」上線以來,網絡點擊量已超過六千次。
據介紹,目前,「公益樂學」結合當下形勢,推出了健身類課程,包括瑜伽、健身操、工間放鬆操。這些課程的視頻錄製由教育局工會組織教師志願者參與。
「雲課堂」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隨著企業復工復產不斷深入,工會組織如何與企業一起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發展,助推企業復工復產,是工會幹部、職工面臨的重要任務。為此,區總工會推出了「雲課堂」,採取直播的形式,為工會幹部、職工開展相關業務培訓,從而更好地協助企業復工復產。
4月17日下午3點,第一期「雲課堂」正式開課。區總工會特邀市總工會公職律師莊若冰講師,帶來了以新時期(特殊時期)協調勞動關係及應對之策為主題的講座。來自各鄉鎮、園區工會等百餘名幹部與職工觀看了此次直播。「這個『雲課堂』開得很及時,講師結合案例深入解讀,為我們開展工作提供了實操指導。」看完直播的工會職工表示自己收穫頗豐。
據介紹,「雲課堂」共開設3期線上課程,主要圍繞工會的應對準備、疫情背景下勞動關係、勞動爭議處理等方面。下一期的課程將於近期上線,課程中邀請市人社局的老師解答疫情下惠及企業及職工的相關政策,並指導他們如何申請享受相關福利。
開啟「不見面」調解模式
今年,區總工會繼續做好對職工合法勞動經濟權益訴求提供「零門檻」的免費維權服務。職工有合法勞動權益受到侵害的,可以申請無償的「法律諮詢」「代寫法律文書」「參與協商、調解」「提供仲裁、訴訟代理」等援助服務。疫情期間,這項服務也從線下轉到線上。
「以往,我們的工作模式是梳理案件、討論細節、約談當事人進行調解,但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們開始轉戰線上『不見面』的調解模式。」工會調解工作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樣的方式避免了人員聚集的風險,也是解決勞動糾紛的一種創新探索。」
調解前,調解員仔細梳理相關信息和訴求後,在雙方接受調解的前提下,組建微信群,以對話形式進行非接觸式調解,既滿足了各方訴求表達的需要,也保障了調解過程的公平公正。調解過程中,調解員通過講法理、擺事實,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協議。最後,還以郵寄的方式將調解協議書紙質版本送達雙方,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疫情期間,區工會調解工作室通過線上「雲調解」,成功辦理了6起勞動爭議案件,受理來電諮詢案件300多件。目前,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日漸向好,線下調解也於近期恢復。
記者:石思嫣
編輯:陸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