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案、線索、迷途、真相。
這是我們熟以為常的懸疑劇經典套路。
面對離奇命案,揭開謎底、抓捕真兇的快感自然不能放棄,但若仔細回想開來,調查真相、揪出罪惡是觀眾對悲劇事件最核心的訴求,但很多時候,這也成了唯一訴求。
但在真相背後,懸疑劇的價值卻不應該被就此窄化。
於近期收官的《心靈法醫》,終於開始呈現那些曾不被關注的一切。
當一起起迷案之後,所有人都停留在罪惡、死亡與真相構築的圍牆中,拒絕理解,逃避溝通,卻鮮有人關心悲劇產生的原因之時,《心靈法醫》企圖聚焦於這種現象,並嘗試著換一個視角,為觀眾帶來些不一樣的東西。
而這,或許就是這部作品在佳作輩出的懸疑榜單中占據一席之地的真正原因:一切驚悚的波瀾,其實不過是幽深的現實圖鑑,它從生活中來,也終將回到生活中去。
罪惡背後,
是對生活最深沉的喚醒
《心靈法醫》處理得尤為出色的部分,是提供了當代社會的精確鏡像。
劇中的「網約車殺人案」,讓人細細看來似乎不乏熟悉的觀感。畢竟,同樣的新聞,在現實世界中,也早已不再陌生。
不同於其他懸疑劇的強刺激化情節,《心靈法醫》中的案子,似乎都有那麼些「接地氣」的意味。
從愛女心切所以選擇抹去證據的凌志文墜樓事件,到因為兒子愛的牢籠,所以選擇以謀殺結束一切的親生母親殺子案件,再到偶像失手殺人的事件……《心靈法醫》中,有血腥的兇殺,但更多的是來自再平常不過的生活怨懟。
全劇最令嘆息的一個案件,是「海水溺死案」。
之所以說令人唏噓,不在於案件的惡劣性,而是因為,在那個人們企圖能夠尋找到一個人來恨的最終結局裡,它卻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兇手。
當得知那個單身母親,是因為過勞暈倒而跌入海洋而死,意外被直愣愣地放在觀眾面前,人們也只能像一個被癟了的氣球,有著一拳打到棉花上的無力感。
這樣的結局,真實而諷刺,共鳴而悲哀,沒有懸疑劇中解開層層謎團後的爽感,卻讓我們在看後良久反思——這是不是同樣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逃離不過的現實。
《福爾摩斯全集》中寫:「我們必須深入生活,只有如此才能獲得新奇的效果和非同尋常的配合,而這本身比任何想像都有刺激性。」
將懸疑推理的故事文本搭建在現實之上的《心靈法醫》,是現實世界的「懸疑圖鑑」,更是都市男女的「生活紀實」。那些經歷不是屬於明川一個人的,更屬於每一個剛進入這座城市中的你我他。
被壓榨至死的工作,被冷眼相待的童年,難以理清的愛恨情仇,儘管細節不盡相同,但在那一個個似曾相識的案件中,總有一些感受帶著刺骨的真實,讓人細細品來,無一不悚然,無一不現實。
危險人物的另一面
《心靈法醫》的故事地基足夠穩健,讓人每每細細品來都回味無限,而與它相映成趣的,是對於人物的精確描摹。
有意思的是,《心靈法醫》中的每一個角色,從主角到配角,都仿佛是最平常不過的普通人,他們和我們一樣,吃包子啃油條,似乎轉身匯入人海就能消失不見。尤其是劇中的那些「危險人物」,不到謎底揭曉的最後一刻,幾乎沒人能夠猜到,這樣一個普通人,會犯下怎樣的彌天大罪。
而觀眾之所以有這樣的觀感,一方面在於謎團的環環相扣,但另一方面,同樣也離不開對於人物角色的多方位、立體化塑造。
一如「親媽殺子案」中的那場悲劇,兇手母親讓人悲哀,而釀成這一切的兒子,同樣也讓人不忍。
仔細思籌開來,他們錯了嗎?
他們似乎都沒有錯。作為兒子,李曉北對於母親、弟弟,無微不至。弟弟患有腳氣,他便親手為他塗藥,以至於自己的手都感染上病菌;母親離不開煙捲,於是他就購買高價高量的煙絲,親手為母親捲菸。作為母親,葉楓放棄摯愛,將兄弟二人無微不至的撫養長大,參與他們生命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用小小的身軀,撐起了一整個家。
但他們沒錯嗎?
似乎也不見得。李曉北旺盛的控制欲,將母親和弟弟鎖在自己的牢籠之中,讓他們的人生,難再有其他的色彩;而葉楓的偏心,也在悄無聲息地摧毀著這個曾經溫暖的小家。
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人物也沒有絕對的善惡。他們都不過是平凡世界中的芸芸眾生。
雲水間白骨屍案過後,羅筆芯問明川,丁老闆到底屬於好人還是壞人,明川的回答是——都是人,哪還分好人壞人?
《心靈法醫》中的數十起案件,也同樣是在描摹數十種人物。他們生活在太陽之下,但也同樣有著陰鬱的影子。
失手殺人的黃偉倫,是兇手卻也是造星熱現象背後的受害者。來自外界的關注與名氣,讓他逐漸忘卻初心;看著姐夫走向死亡的孫鑫,看似冷血,卻不過是害怕失去來自唯一親人關心的「可憐蟲」;就連乾屍案的最終BOSS郎世寧,也是因為終生的仇恨,才逐漸扭曲……
為最終的錯誤承擔後果,這是所有犯罪者應有的結局。但面對那些殘忍的手段,我們同樣應該深究,到底是怎樣的一天二地愁,三江四海恨,讓他們痛恨社會,以致於狠下殺手的呢?
《心靈法醫》中每一個兇手和受害者,都不是扁平式的臉譜角色,他們的愛恨情仇、生活軌跡,伴隨著謎團的揭曉,也逐漸大白於天下。
用溫度與態度,
縫合撕裂的現實
懸疑劇中從不缺離奇命案。母親殺死兒子、丈夫殺死妻子、弟弟殺死姐夫……那裡的生活仿佛五毒俱全,所有的渣滓被從現實中搬運過去,似乎整個世界充斥著各種的陰謀、陽謀。
《心靈法醫》展示了太多的死亡,倘若借著法醫的雙手,將一個個傷疤扣的鮮血淋漓,將社會的黑暗面刀斬劍劈,這樣的情節橋段固然駭人,但對於懸疑套路早已熟稔於心的觀眾而言,單憑血漿取勝,早已不太可能。
顯然,《心靈法醫》的心思也不止於此。
凌志雲死在一個平平無奇的夜晚。在這之前,他剛剛和多年未見的老同學一起喝了酒,訴說自己曾經的那些年。
日子有些苦,但好在有著盼頭。女兒即將成年,以後見面,再也不必背著前妻和女兒的繼父偷偷摸摸。那些簡單的小幸福,讓這個被生活折磨到頭髮花白的中年人,笑起來看著像個孩子一般純真。
但沒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一個先來。當他若無其事地擦掉洶湧而出的鼻血時,或許就已經知道了自己會迎來的最終結局。但對女兒的愛,讓他心甘情願的將所有的一切掩埋。
在故事片尾的揭秘時刻,凌志文將檢測儀指向女兒的雕像,眼裡有著得知真相後的不可置信,卻也有著為了愛而選擇放手的釋然。
這個世界很冷酷,人們為生計奔波,因愛恨曲折,生命脆弱的像是寒風中的一顆樹苗,一吹就折。但這個世界同樣也很溫暖,親人為你留下遮風避雨之所,愛人為你擋下所有的攻擊和毀滅。
從表層看,《心靈法醫》聚焦的是一個個被連血帶肉拔起的社會病根,但在這些被社會所累的悲劇背後,它卻又在儘可能地讓所有人去回到人的意義本身,看到悲劇陰影下的人性閃光,看一看死亡背後,這世界也同樣美好。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長日盡處,我站在你面前,你將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受傷,也曾痊癒。」也許美好的願景並不是總能活成現實的,每個人或許都背負著難以稀釋的痛苦,但現實,總是夠被縫合的。
一如丁春秋所言,「就算天上下刀子,也要笑著活好每一天」
而這,或許才是一部懸疑劇最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