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十一座著名寺院

2019-08-21     尼古拉斯憶心

1、十大寺院榜首佛光寺:我國榜首國寶


\t
\t五台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山西五台縣佛光新村,距縣城30公里。因此寺前史悠久,寺內釋教文物寶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t


\t從修建時刻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修建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修建。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前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坐落在佛光山的山腰,有「亞洲佛光」的美稱。寺院依山而建,東、南、北三峰環抱,規模宏大,其建築、塑像、壁畫和墨跡被譽為「四絕」。

\t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唐武宗會昌滅佛,寺廟被毀。唐大中十一年,主殿東大殿得以重建。佛光寺是現存唐代木構建築的範例,在建築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東大殿內佛壇上有唐代彩繪泥塑佛像三十五尊,體態豐滿,栩栩如生。壁畫大多是唐代的原作,也有宋代和明代的,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文殊殿為五台山尚存的唯一金代建築。
\t佛光寺大殿並不巨大,形似往常,但卻被我國聞名的修建學家梁思成稱為「我國榜首國寶」,由於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語:在我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曾經的木結構修建。
2、第二大寺院顯通寺:五台山青廟首領


\t顯通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五台山台懷鎮。是五台山許多寺廟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該寺前史悠久,寶貴文物許多,是釋教聖地中的一顆明珠。河南洛陽白馬寺,是我國始建時代最早的一座梵宇,被人們稱為「釋源」。而顯通寺的初建時刻,可以和白馬寺相比。
\t顯通寺七處九會殿,是明代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時,神宗命妙峰法師用磨磚砌成的一座華嚴道場。寺宇規劃宏大,為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寺之前史甚古。東漢永平年間(58-75年)始建,原名大孚靈鷲寺,後魏孝文帝再建,名花園寺。唐太宗時重修,名華嚴寺。名太祖朱元璋重修後賜額「大顯通寺」。後來歷經擴建修葺,構成今天規劃。


3、第三大寺院塔院寺:五台山標誌性修建大白塔坐在寺院


\t塔院寺坐落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南側。這兒原是五台山顯通寺的塔院。明代時,重修舍利塔,獨成一寺,因院內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
\t聳入雲天的大白塔,是寺內首要標誌,寺廟也因塔得名,塔的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塔拔地而起,騰空高聳,在五台山群寺簇擁下較為壯觀。人們把它作為五台山的標誌。
4、第四大寺院菩薩頂:五台山黃廟首領、等級最高的寺院
\t


菩薩頂五台山中規劃最大的黃教寺院。坐落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此寺創建於北魏
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永樂今後,蒙藏喇嘛教徒進駐五台山,遂成為五台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台山,住宿於菩薩頂,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包含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
\t菩薩頂是滿族言語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菩薩頂前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位置極端尊貴
\t5、第五大寺院殊像寺:五台山香火最旺寺廟之一


\t殊像寺坐落台懷鎮楊林街西南,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因供奉文殊像而得名。相傳始建於唐,元延祜年間(1314-1320年)重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明天啟六年(1626年),寺後西北角建客堂。殊像寺大殿為文殊閣,殿闊五間,重檐歇山頂,是五台山台懷鎮中心區最大的殿宇。殿內悉數塑像皆為明物,形象俊美,如出神工。在文殊大殿內的三面牆壁上,懸塑有明代渡海五百羅漢圖。寺中現存康熙帝和乾隆帝御碑各一通,載有般若泉形制。該寺為青廟十大寺之一,為釋教全國重點寺院。
\t6、第六大寺院碧山寺: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禪寺


\t碧山寺坐落台懷鎮東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於明英宗年間,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禪寺。所謂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費食宿,如果從這兒起程時缺少路費,寺內還會周濟一些。所以許多朝山教徒都把這兒作為必朝之地。
\t寺院四周環境清幽,風光殊佳。寺內首要修建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彌勒殿等,各殿塑像均為清代重塑。在寺中心石壇上有釋迦像,刻工詳盡,姿勢正經。
\t7、第七大寺院金閣寺:五台山最高佛像千手觀音所在地


\t金閣寺坐落山西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頂的寺廟修建外,金閣寺所在的地勢最高,海拔1900米。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釋教全國重點寺院。金閣寺與我國密宗的傳達和密宗創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師有極親近的聯繫。
\t8、第八大寺院南山寺:五台山最有魅力的寺院


\t南山寺為五台山中的一座大寺,距台懷鎮約2公里。該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心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
\t寺內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色,內容包含釋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畫,刀工詳盡,構圖精妙,可謂五台山一絕。這一特色在該寺的佑國寺中體現得最為顯著,並且站在佑國寺最高層還可以遠眺五台中的四台,景致相當不錯。南山寺的修建也極具特徵,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之間迂迴曲折,小徑通幽,令人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t9、第九大寺院龍泉寺:名聞天下的龍泉流


\t龍泉寺坐落五台山台懷鎮南5公里九龍崗山腰,故又俗稱九龍崗。龍泉寺原為楊家將家廟,寺旁有泉曰龍泉,寺由此而得名。坐落在九龍崗環抱中,三座院落橫向排列,而自成與眾不同的格局。台階兩旁石欄杆上,都雕刻著猴、鳥、花、桃等。山門前有漢白玉石獅一對,勾欄拱橋一座,兩側矗立著旗杆,雕工都屬上乘。最令人矚目的,是漢白玉的石牌坊,被譽為龍泉寺一絕。從基石到瓦頂,都精雕細刻而成。上面雕琢著端莊的佛像,石柱上盤著刻工精美的蛟龍,還有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等。照壁中間鑲嵌著巨石雕刻,據說是南海觀音殿圖,構圖嚴謹,匠心獨運。
\t10、第十大寺院普濟寺:才智文殊所在地


\t普濟寺海拔2485米,台頂面積約14萬平方米。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繁花似錦,千巒彌布,五光十色,因之取名為「秀麗峰」。頂上建有普濟寺,內供才智文殊佛像。陰曆四月,北面四台還是冰天雪地,而南台山腰卻是百花怒放
\t11、清涼寺


\t五台山清涼寺,位於中台南瓦廠村東北的清涼谷,距台懷鎮約15千米,寺內因有著名的文殊聖跡「清涼石」而得名。清涼石是清涼寺的象徵,文殊菩薩曾於清涼石上講經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現今的清涼寺,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由香港黃惠卿女士等籌資、山西省文物局工藝美術大師胡銀玉設計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
\t據「清涼山志」載,此寺肇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472-493)。唐代時,它是替國行道的鎮國道場。唐代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場。清乾隆年間,寺宇建築整齊一新,規模宏大。民國年間再度擴建,「文革」時期,整座寺廟作為迷信產物而被毀,惟天生之清涼石尚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oVlt2wBvvf6VcSZKuV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