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新年賀詞中,表示「減稅降費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短短的半年內,針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困境,陸續出台系列政策。4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中小企業促進法執法檢查組第一次全體會議。4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6月26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融資實際利率的措施,決定開展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6月21-23日,第二屆世界中小企業大會在北京開幕。在當下全球化撲朔迷離、世界經濟出現下滑趨勢的背景下,靈活順應經濟波動、「見縫插針」地實現自我發展的中小企業如何突圍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
原文 :《轉型升級助推中小企業融入世界價值鏈》
作者 |本報記者 田林
圖片 |網絡
政策扶持對中小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小企業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中小企業大會上,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在演講中指出,「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可以說,中國經濟發展能夠創造中國奇蹟,中小企業功不可沒。」
在歐洲,商業活動的95%以上由中小企業完成,60%-70%以上的雇員服務於中小企業。美國的中小企業數量已占全部企業總數的99.9%,50%的雇員在中小企業工作。可見,中小企業在世界各國經濟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而國際研究表明,企業成立前5年是最困難的時期,如果沒有政府指導和扶持,50%的企業活不過5年;反之,則80%能活過5年。日本、歐洲中小企業生命周期可以達到12年,美國達到8年多,而我國只有3年。可見,政府的政策對中小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周景彤認為:「近年來,受宏觀經濟下行、市場需求不旺、綜合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大、生存發展較為艱難。」這從世界銀行發布的2018年《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對新興市場微型、小型和中型企業融資不足與機遇的評估》報告中可窺見一斑。據報告,當前中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大約為1.9萬億美元,41%的中小微企業存在信貸困難,超過2300萬中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無法完全從正規金融體系獲得滿足。
2018年10月,劉鶴主持召開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指出要充分認識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性,要對國有和民營經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大中小企業。這是中央歷史上第一次召開關於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題會議,堪稱絕無僅有。國家多個部門及地方密集部署一系列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重點聚焦降低融資成本、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減稅降費等領域。國務院常務會議更是連續聚焦民營經濟,部署推進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讓政策落地見效。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強調,「除了通過貨幣財政政策來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之外,目前在中小企業集中的傳統領域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行業和領域,應該加快讓更多領域對民間資本開放,激發中小企業的投資熱情。」
目前,我國進行全面的深化改革,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中小企業的營商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根據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的營商環境排名由78位上升至46位,是改善程度最顯著的經濟體之一。今年3月份製造業PMI重新站到枯榮線之上,升至50.5%,比上月上升1.3個百分點。中、小型企業PMI為49.9%和49.3%,分別比上月上升3.0和4.0個百分點,景氣度較前值有明顯回升。這與中央準確把握經濟形勢,推出系列的政策扶持密切相關。雖然當前中小企業的困境有所緩解,但其發展形勢依然嚴峻,如果不能在轉型升級中華麗轉身,就很難在競爭中勝出。
在數字化智能化浪潮中轉型升級
當下,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新的增長動能不斷積聚。整個世界正在經歷高速數字化發展,同時也展現出數字經濟包容的一面。正如 「普適計算之父」馬克路維瑟曾說:「絕大多數意義深遠的技術是那些『不見了』的技術,它們將自己編入日常生活的經緯之中,直到認不出來。」
6月27日,阿里巴巴在聯合國中小微企業日公布一組數據,從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中小企業正在數字經濟的牽引下煥發出強有力的勢能。過去一年「內貿服務台1688」服務了超過100萬的供應商和超過2800萬的採購商,年銷售超4000億。這意味著全國近半數中小企業通過1688平台拓展市場。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麥可·斯賓塞認為:「在中國,新興的數字平台讓中小企業有爆髮式發展。網商銀行在做的是獨一無二的,在規模、效率以及對數據和科技的使用上,在世界其他地方都還未被複製。」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助推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一批與數字經濟相關的中小企業快速崛起。
「數字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新的供給與需求,極大地拓展了市場空間,」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葉定達在6月1日的「APEC中小企業數字經濟論壇」上表示,「中小企業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藉助新一代信息技術,中小企業可以與大企業一起更加廣泛地參與創新合作,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楊維鳳對此持相同的觀點,他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數字化轉型的過程就是對整個生產鏈條重塑的過程,中小企業的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等環節將會發生深刻變革,企業運營成本將會降低,生產力將會明顯提高,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岩在看到機遇時,也表達了隱憂,他在接受採訪時強調:「我們還要在強化國際化的同時,注重本土化。智能是重服務群眾需求,而不是作秀。」因此,中小企業轉型的動力和壓力在於時代的進步和需求的變化——數字消費是促進經濟轉型非常重要的推動力。然而,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5G、邊緣計算等新興技術不斷湧現,這些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新技術若要真正「融化」在生產生活中,仍需時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管理局和企業發展局聯合推出了針對中小企業的Start Digital項目。該計劃為新成立的中小企業提供兩個基礎數碼方案,並豁免至少6個月的費用,幫助企業儘快走上數碼化道路,發展壯大,提高可擴展性。資通局執行長陳傑豪認為:「企業要想在數字經濟中站穩腳跟,保持競爭力,必須將數字化放在首位。」因此,中小企業如何順利實現數字化轉型,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或許是中小企業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
「一帶一路」:中小企業邁向世界級的契機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涵蓋68個國家,幾乎占世界人口的2/3,經濟總量接近世界GDP的30%。當前,我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貿易往來持續擴大,雙向投資也在不斷深化中。而中小企業日益成為對外合作的主力軍,是世界各國對外經貿關係中最重要的合作領域之一。因此,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中小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根據全國工商聯發布的民營企業500強研究報告,在2017年500強民營企業中,有274家參與了「一帶一路」建設,實現海外收入(不含出口)7900多億美元。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7)》顯示,「一帶一路」企業影響力排名前50的企業中,民營企業占42%,央企和地方國企分別占36%和20%。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共建「一帶一路」問題提出,「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規則,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報告明確「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即政府搭台,企業擔當最主要的角色。
中國貿易促進會會長高燕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貿促會將在加大推介「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進一步做好做實為中小企業的服務工作。2019年3月,在全球化智庫「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小企業投資機遇與合作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建議,中小企業應跟隨央企以及大型跨國公司「走出去」,在細分領域做精做細,強化品牌意識,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國際經濟合作部原主任陳楠更是認為,讓中國的中小企業真正融入國際市場,發展成為世界級中小企業,將是「一帶一路」這一國家倡議的關鍵所在。截至2017年5月份,中小企業板共有138家公司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業務遍布77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投資金額822.37億元,參與形式有項目投資、工程建設、商品服務貿易、設立分支機構等,內容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自然資源開發、技術輸出、經貿合作等領域,投資金額超過10億元的項目有21個。
中小企業也存在諸多挑戰。由於沿線各區域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文化具有多樣性,在文化、法律、政治、宗教信仰、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著巨大區別。從目前中小企業「走出去」的情況看,基本上是對外貿易為主,跨國資本合作與技術引進合作項目較少,存在著對外合作項目信息不對稱,國際合作途徑不暢通,欠缺跨國投資與合作經驗,國際經濟合作人才缺乏以及對外合作過程支撐各類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小企業非常關注「一帶一路」建設機遇,但由於信息、途徑、政策等不對稱,「走出去」仍存焦慮、迷茫。如企業產業、產品不知道投向哪個地區,怎麼「走出去」,風險如何,等等。「中小企業『走出去』一定要『量體裁衣』,不能太理想化。」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儲殷建議,中小企業優選投資周期短、創新見效快的領域,避免長周期、大資本項目,要特別注重渠道建設、品牌推廣。
2019 年以來,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穩中有憂,經濟下行的壓力有所上升,尤其是在中美經貿摩擦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嚴峻,與自身發展所面臨的不充分不平衡問題相疊加,使得穩增長、防風險的難度加大。在這種背景下,中小企業的穩定發展,對於穩就業、穩金融、穩投資、穩外資、穩外貿、穩預期等至關重要。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7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社會科學報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www.shekebao.com.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eOLQmwB8g2yegNDAt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