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奮鬥者丨「草鞋書記」楊善洲:用為民情懷築起綠色豐碑

2019-10-17     雲南新聞廣播

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巨變,回首新中國的非凡歷程,無數奮鬥者兢兢業業,立足平凡崗位,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貢獻著自己的力量。9月25日,全國「最美奮鬥者」名單出爐,雲南有7個名字閃耀其中,他們是時代風雲的見證者,祖國發展的開創者、建設者,也是雲南人民的驕傲、雲嶺大地的榮光。即日起,雲南新聞廣播特別推出「最美奮鬥者」系列報道,展現不同歲月里,最美奮鬥者們埋頭苦幹、銳意進取的追夢身影。

30歲起擔任縣級領導,39歲擔任地委副書記,50歲擔任地委書記,幾十年如一日,頭戴竹葉帽,身披蓑衣,腳踏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走遍每一個村莊、踏遍每一道山樑,被人們親切地稱作「草鞋書記」;60歲退休後,他謝絕到省會城市養老的機會,回到家鄉專心植樹造林,一種就是22年,在光禿禿的荒山上建起了數萬畝人工林,被人們親切地稱作「種樹書記」。

他就是楊善洲,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楊善洲六十年如一日,時時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自己。

「草鞋書記」永葆農民本色

下鄉經常隨身攜帶鋤頭,還喜歡戴草帽、穿草鞋……楊善洲1951年參加工作,先後任雲南省施甸縣委書記、保山地委書記等職,始終保持著淳樸的農民本色,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草鞋書記」。

面色黝黑、雙手長滿老繭的楊善洲,喜歡下鄉和農民一起鋤田、栽秧,走家串戶體察農民疾苦。一輩子愛和農民一起勞動的他,把與群眾一起勞動當作了解基層的重要方式。「和農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況最真實。」他說。

一心想著群眾

一切為了群眾

楊善洲就這樣帶領著保山幹部群眾迎難而上,大膽探索一系列改革實踐,在較為貧瘠的家鄉播撒經濟社會發展的種子,逐漸把保山建成「滇西糧倉」,工業、建築業實現從無到有。

扎進大山踐行樸實諾言

「山不綠,地瘦薄,這是山裡的窮根子。」

1988年3月,61歲的楊善洲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休後,主動放棄進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機會,捲起鋪蓋扎進大亮山,帶領鄉親們植樹造林。

「大亮山、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著栗柴火,後面下著馬牙霜……」

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最初用樹枝搭的窩棚,不到半年就被風吹爛了。楊善洲就領著林工一邊造林,一邊建房,花了7000元修建起40間油毛氈房。山里風大,雨多,潮濕,楊善洲在油毛氈房一住就是九年多。吃飯、辦公的桌椅、床鋪,也因陋就簡。

改變荒山禿嶺需要大量樹苗,可沒有資金去哪弄樹苗呢?

很長一段時間裡,楊善洲時常和林工們帶上工具,到處尋找樹苗。每年的端陽花市是保山的傳統節日,他就帶頭到花市街上撿果核,實在撿不完,就發動林工一起去撿。

沒有肥料,大家提著糞箕到村寨路上撿牛馬豬糞作底肥;沒有資金,楊善洲奉上一張笑臉,多次到省、市相關部門跑項目……

一個個小果核,在歲月輪迴中漸漸長成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果樹。

22載辛勤耕耘,楊善洲帶著幹部群眾,植樹造林5.6萬畝,讓大亮山披上綠裝。他還帶領大家修建林區公路18公里,架設輸電線路4公里多,讓大亮山附近的群眾過上通路通電的生活。

善洲林場築起綠色豐碑

1988年10月的一天清晨,楊善洲帶著林工自學洪上山查看剛種下不久的樹苗。臨近中午,他們在山坡上休息。「老書記您為什麼要來種樹啊,在城裡享福不是很好嗎?」自學洪不解地問。

書記隨後意味深長地說,我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是黨培養了我,家鄉養育了我。「大亮山光了,沒有人牽頭,我要把林子造起來,好好做一件事。」

不忘初心,奉獻一生

2009年4月,楊善洲把價值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他說:「這筆財富從一開始就是國家和群眾的,我只是代表他們在植樹造林。實在干不動了,我只能物歸原主。」

2010年7月,楊善洲最後一次上大亮山,病重的他喘得很厲害,每走幾步就要停下來歇歇。望著自己種下的樹,老人笑得很開心。「我現在來得少了,你們要記住,樹木成材後一定要按合同給老百姓分成。」他特意叮囑林場負責人。

2010年10月10日,83歲的楊善洲告別人世,留下一片綠洲。為紀念老書記,大亮山林場此後更名為「善洲林場」。

已是惠澤在,猶有餘香存。曾經山禿水枯的大亮山林木蔥鬱,溪流淙淙。大亮山的森林覆蓋率也從1988年的不足17%升至如今的97.17%。

部分來源:新華社 人民日報

編輯:李青芸 鄭惠

責任編輯:管昕 屠虹怡

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END·

雲南新聞廣播

廣播直播 節目回聽盡在掌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aoY3G0BMH2_cNUgcI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