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回顧性研究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常見問題探討

2019-10-25     達晉醫學

臨床回顧性研究是醫學臨床研究的一種重要方式,與前瞻l生研究存在明顯的不同之處。它以某一時期臨床工作中積累的病例資料為基礎,通過整理、分析,從中總結經驗、探索規律。與前瞻性研究相比,回顧性研究在資料累積過程中未受到研究者控制,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難以保證,而且難以採用盲法,研究結果難免存在偏倚,但也具有實施簡單、經濟、獲取試驗結果快的優點,是目前廣大臨床工作者普遍採用的研究方式。但由於試驗設計的缺陷和論文撰寫經驗的不足,近年來國內醫學期刊上發表的回顧性研究論文質量參差不齊,主要存在標準不明確、資料不夠客觀及討論不深入等問題。為此以下以《中醫正骨》雜誌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刊出的臨床回顧性研究論文為例,對該類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常見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臨床工作者寫作該類論文有所裨益。

一、標準不明確。在筆者所審閱的回顧性研究論文中,絕大多數論文的病例納入標準較為詳細,而排除標準的敘述則較為籠統,文中也未明確說明排除理由。如《小夾板外固定對不同類型Colles骨折固定效果的對比研究》一文中的排除標準為「病理性骨折者;合併腕關節退行性改變者;合併患側上肢其他部位骨折者」,文中未說 明排除原因,也未介紹被排除患者的具體情況。這就容易使人懷疑研究者可能刻意忽略部分病例從而使研究出現令自己滿意的結果,從而降低了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部分論文對於病例分組的依據未詳細說明,有些論文甚至未說明分組依據。如《閉合復位彈性髓內釘內固定與切開復位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青少年肱骨幹骨折的療效比較》一文中對於分組方法的描述為「閉合復位彈性髓內釘固定28例,切開復位鎖定加壓鋼板固定29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類型等基線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並未說明2組患者選用不同治療方式的依據。治療方式的選擇與患者的病情 和各種治療方式的適應證有關,這些因素都會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應在研究中明確說明。

二、資料不夠客觀。在筆者審閱的論文中,多數論文的數據不完整,甚至真實性令人懷疑。如大部分論文沒有提到排除病例的情況和原因,而納入研究的病例數以整數居多,而且各組的病例數多相等。如果是研究者為得到預想的研究結果而刻意為之,就會使研究的科學性大打折扣。

回顧性研究因治療前未規定治療標準,所以即使採用相同的治療方案,其 治療過程也必定存 在差異,這對患者的療效和預後必將產生一定的影響,不應被忽視。但筆者所審閱的論文中,多數對治療過程有詳細描述,且均為一個固定的治療過程,未描述任何存在治療差異的病例。筆者認為研究者對這些存在的治療差異應客觀描述,儘量還原真實的治療過程,而不應對其進行「粉飾 」。即使因此得不到預想的研究結果,但根據真實情況客觀分析而得出的結論也會對後續的研究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討論不夠深入。討論部分是一篇論文的精華和核心,應圍繞結果展開,分析結果出現的原因和影響因素,最終得出研究的結論。在說明研究結果意義的同時闡明研究的局限性,分析原因,並提出解決方案。在筆者所審閱的相關論文中,極少有論文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如《微創孟氏架外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順轉子間骨折的臨床研究》一文的結果中對不良事件的描述為「術後孟氏架組出現2例針孔感染、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4例固定物鬆動、3例髖 內翻,PFNA組出現1例切口感染、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例內固定物鬆動、1例髖翻」,但文中並未對此進行分析,說明這些不良事件與治療方式之間的關係,也未分析其對療效的影響。

以上是筆者在審閱回顧性研究論文時發現的較為突出的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是由研究設計的缺陷和作者撰寫論文經驗的不足共同導致的。根據研究目的設計科學、嚴謹 的試驗方案,嚴格按照試驗方案收集病例資料、採集分析數據,依據結果客觀地推導結論,最後再用嚴謹的文字和合理的形式總結出來,才能獲得一篇真正有臨床指導意義的高質量的回顧性研究論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_fUBG4BMH2_cNUgA4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