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出乎意料了!」
「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我的感受,那就是驚艷!驚訝已經不能形容了。」
11月3日,在「動聽中國話」少兒語言藝術嘉年華地市複賽·紹興八佰伴賽場,評委之一的黎越老師激動地表示。
黎越,浙江經濟廣播資深節目主持人
1
黎越老師是浙江經濟廣播資深節目主持人。
在親眼見到這些參賽孩子之前,黎越老師心中也有一些忐忑。
「很多人想讓我重新去進行少兒語言教育,但我一直挺糾結的,最主要的還是擔心現在的孩子對朗誦,或者其他語言表達不感興趣了。」
但看完參賽孩子們的表現之後,黎越老師直接被震撼到了。
「今天的比賽完全出乎我的意外,真的太棒了,不是一般的棒,尤其是下午的那一場,出色的表演特別多。」
「看得熱血沸騰,紹興場的比賽是一場級別非常高的比賽,透過孩子們的表現,能夠明顯感受到是經過正確指導的。」
一場比賽看下來,好多節目都讓黎越老師印象深刻。
特別是《將敬酒》。
作品《將進酒》
這原本是一個成人作品,小孩子去表演,比較難拿捏。
「剛開始我想這樣的作品會不會顯得很老成,故作姿態。」
但黎越老師的擔心完全沒有出現。
「選手一上台就能感受到那個范兒,一上來那個感覺就特別到位,一點都不老成,少年的感覺完全出來了。」
除了朗誦以外,一些代表中國傳統元素的作品表現也很出彩,比如相聲、寓言、詩經誦讀、快板等,非常契合「動聽中國話」的主題,展示了中國語言各種形式不同的美。
2
黎越老師曾從事少兒語言教育10餘年,就連浙江衛視著名主持人華少,都是受黎越老師啟蒙才走上主持這條路的。
在比賽結束後,黎越也跟我們分享了語言學習的不二法門——「自然」。
「自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說話自然;二是動作自然。
說話自然,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可對於學習語言的孩子來說,卻不簡單。
語言學習的基礎,多側重於「工具」,教你怎麼吐字、發音、站位,但是對於表達更深一層次的東西,很多時候是靠孩子的天性來領悟的。
每個作品每個人的表達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按照統一的標準來教,也不能去單純的模仿複製老師,而是要發揮孩子自己的特質。
比如,在紹興比賽現場,《軍禮》這個節目前後出現了四次。
雖然是同一個題材,但每一次給人的感受都不同,這就是「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如何發掘孩子的特質,選擇適合孩子的作品,遠比拿腔拿調的「小大人」合適。
大人的作品不是不可以選擇,但要有自己的演繹。
如果孩子沒有理解,或者是沒法理解,那麼孩子朗誦這些大人作品,只是在背書。
「語言遠比動作更重要!」
在比賽現場,黎越老師多次強調,「動作只是一個輔助作用,不要為了動作而動作。」
過多的動作,顯得多餘而做作,讓人出戲。
更甚者,光想著動作而忘了語言的表達。
這都是不對的,動作應該是由語言去支配的,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有什麼樣的動作,這都是自然發生的,不是刻意設置的。
最後,黎越老師也為參加比賽的小選手們送上了祝福和建議:
「希望這些孩子不管是在後續的比賽中,還是日常培訓中,都能找到合適的作品。沉下心來,專注於作品本身,不要一味的去想動作,而是將作品畫面呈現給大家,我相信他們會做得更好的。」
3
比賽現場,我們還採訪了「動聽中國話」少兒語言嘉年華全國總決賽的三位小主持——邊藍天、劉淞源、丁盛冉。
劉淞源 表演節目《軍禮》
丁盛冉 表演節目《雨後》
邊藍天 表演節目《祖國頌》
Q:
主持和上台表演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A:
劉淞源:
主持最重要的是專業,會有一種自豪感,而表演不同,表演會緊張,還要代入自己的情感,這是很困難的。
上台之前很緊張,一心想著把節目表演好,等到上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自己的心情平復下來,逐漸融入自己的情感。
邊藍天:
主持現階段是比較簡單的報幕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感情,但要微笑面對觀眾和選手。
表演則需要拋開一切,在表演的時候,要把所有人都看空,就算是肉包子也看不見。
Q:
主持人最重要的是什麼?
A:
劉淞源:
「主持一定要聽別人說話,這樣才能說好自己的話。」
邊藍天:
做主持的時候要更留心其他人,因為萬一有點兒突然情況,或者是別人有什麼要求,能夠隨機應變,及時的控場。
而且,如果不聽別人講話,錯過了再問「你說什麼?」
沒有禮貌也不專業,非常的尷尬。
Q:
你的節目是怎麼表演的?
A:
丁盛冉:
開心,因為那裡都是小朋友在水裡玩。
Q:
節目最後為什麼哭了?
A:
劉淞源:
選擇這部作品之前,就知道了這個感人的故事。
我在表演的時候完全的融入到了這個故事裡,想像自己是一個親歷了此事的戰士,親眼看著老處長凍死,看到了背後感人的故事,情緒到了,眼淚自然就流下來了。
Q:
如何呈現《祖國頌》中的慷慨激昂的感情?
A:
邊藍天:
首先,要想感動別人得先感動自己。
其次,聲音不要過大,干吼,也不要太飄忽不定,像念經。
「動聽中國話」
少兒語言藝術嘉年華
盛大的舞台已經開啟
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