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黑皮膚、爆炸頭、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的中非混血選手俞華在舞台上唱響一首《屋頂上的小提琴手》的時候,氛圍完全被點燃。
第一季碩果纍纍,讓《聲入人心2》毫不意外的加入暑假檔混戰。依舊延續了第一季高顏值、高身高、高學歷的成員配置,實力堪比導師的業界大佬,「偶像練習生」式的實力顏值兼具的小鮮肉。無論從「硬體」還是「軟體」上來看,第二季的配置都意在完成自我的升級。
但升級的同時,或許也意味著爭議。兩期節目播出以來,這檔斬獲了2018年年度最高口碑的綜藝節目便遭遇了二元割裂的局面——一邊是對於成員實力的肯定,另一邊則是豆瓣評論中對於節目效果的憂心忡忡。
即便初見時的驚艷,以及後續的記憶加成,讓《聲入人心》第一季成為不少觀眾心中的「白月光」,但在節目之外,對於成員個人的追捧,對於唱演片段的忽略,是否也是《聲入人心2》陷入口碑爭議的關鍵原因呢?
《聲入人心2》成色幾何?
《聲入人心》第一季在豆瓣的評分是9.2分。
這種將高級的文化形式以一種更加大眾化的方式向下傾斜的演出方式,不僅僅打開了美聲這扇塵封已久的大門,也的確讓一些優秀音樂劇、歌劇演員進入了大眾視野。
一個直觀的例證是,節目開播後,鄭雲龍的微博粉絲數量從兩千衝上了90萬,仝卓、高天鶴等高顏值的選手們也已經常駐湖南衛視,在歌劇之外開啟副業成為湖南衛視節目主持人。
從默默無聞到聲名大噪的轉變,不僅僅讓這些在自己領域中苦苦掙扎的音樂劇、歌劇演員們終有出頭之日,也反哺在了節目本身,讓它無可摘指的成為2018年度的綜藝口碑TOP1。
第一季有些出乎意料般的成功也推高了第二季的整體配置。
從成員選擇來看,不論是年輕、顏值高的偶像,學院派出身的學霸,還是業內資歷豐厚的大咖,無疑都完美延續了之前的「神仙陣容」。劉岩、鄭棋元、張英席等等業內領軍人物的加盟,《快樂男聲》、《偶像練習生》等人氣選手的來勢洶洶,都賦予了《聲入人心2》不遜於第一季的熱度。
除人員陣容之外,節目在成員組隊、表演、點評等不同環節也都有策划上的更新與升級。從初登場的十五位行業出品人共同進行首次首席和替補認定,到後續唱演中的「請教」battle,更加激烈的賽制,小學員與業內大佬的正面對抗,都突出了《聲入人心2》期望在唱演之外增加更多趣味性的野心。
然而,在節目升級的同時,它也在面臨著一二季的磨合問題。
「冷眼看電視」將《聲入人心》第二季的賽制與《Produce101》比較後發現,賽制方面的改動目前並沒有減輕與《Produce101》的相似感,反而增加了賽制的不合理性。「回想上一季,此時已經神仙歌曲滿天飛了,而本季還沒多少人有機會開嗓。」顯然在一定程度上,這種一步到位的創新,並未掀起觀眾更多的共鳴。
另一方面,刻意製造懸念的剪輯方式也讓《聲入人心》的重心從展現的音樂變成為「懸念」讓步。入場順序、製造懸念、選手故事線等等剪輯方式的出現,讓音樂本身恰恰被忽略。豆瓣網友直截了當:「新的一季,新的36人,似曾相識的橋段卻仿佛明日黃花,更難激起強烈的共鳴」。
從口碑方面來說,回想驚艷四座、廣受好評的第一季斬獲9.2的豆瓣高分的高光時刻,豆瓣評分稍遜一籌的第二季,的確離不開賽制創新和剪輯問題。
但這或許並非蓋棺定論的主要原因。拋開這一點,僅僅從《聲入人心2》最核心的音樂質量來看,其依舊延續的是第一季的高質、高量,甚至不乏劉岩、張英席這類幾十年經驗沉浸後一張口便能讓所有成員潸然淚下的「大佬」。
那麼,為何讓觀眾心心念念的《聲入人心2》,又會在節目初播便遭遇口碑滑坡呢?
小眾難題
儘管《聲入人心2》已經開播,但屬於第一季成員的高光時刻卻依舊沒有逝去。
成員鄭雲龍在不久前轉發了一條微博,先後艾特了成員阿雲嘎、李琦和鞠紅川。這條微博的轉發數和點贊數都已近萬,雖然不能與流量小鮮肉們的數十萬數據相比,但作為一位走紅僅僅半年的音樂劇演員而言,也足見他的地位與人氣。
無獨有偶,鄭雲龍享有的「流量」的待遇,在其他成員身上也有所呈現。無論是後續巡演的一票難求還是在綜藝節目中的頻繁現身,梅溪湖36子都在持續不斷的證明著他們的商業價值。
先入為主的印象讓《聲入人心》的成員們擁有源源不斷的長尾效應,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第二季的處境艱難。對於小眾題材而言,在《聲入人心》第一季口碑爆棚、收視稍弱的情況下,「鞏固老粉」成為其延續生命力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節目播出兩期,新成員們在業務方面依舊可圈可點,用第一季成員高天鶴的話來說,即「如果說我們第一季是『神仙打架』,那麼第二季就是『魔王鬥法』。」
但社交平台中,依舊不乏「懷念第一季」「眼裡心裡都是大龍」的聲音。第一季中的驚艷亮相,讓梅溪湖女孩們在時間的加成下穩固為一個典型的群體。即便「36碗水端平」一直以來被她們奉為圭臬,但也不可否認的是,這杆天平,並沒有被用在第二季。
在一聲聲的排斥聲中,以及梅溪湖女孩接連不斷對於外界爭議的「戰鬥」中,曾經的「梅溪湖36子」正在逐漸與飯圈畫上等號。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聲入人心》一檔節目所難以避免的困境。
飯圈文化的全面滲透,不斷衝擊著音樂劇、美聲的圈層生態。如同吳亦凡的粉絲未必愛好嘻哈,張雲雷的粉絲未必喜歡相聲一樣,不少追星女孩接受偶像對文化產業安利的前提是有偶像本人參與。
對於第一季成員的追捧,讓難以抑制的「飯圈文化」對於節目本身的出圈又產生了無形的壓力。
那麼現在問題的關鍵,或許又回歸到了「產品」本身。如今,熟稔於內容消費的觀眾,除了最初面對吃螃蟹的新鮮感,在「一流的商家賣體驗,二流的商家賣產品」的時代,若不能給用戶帶來良好的體驗感,就無法實現演員個人粉絲到節目粉絲的轉化。
對於《聲入人心2》的表現,有位網友一針見血:「只要保持歌聲的質量,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流量之於小眾藝術本身而言,可以說既是解藥也是毒藥,問題的關鍵或許在於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的運用這份熱度。
當然,現在要蓋棺定論,給節目一個最終評分還為時尚早。畢竟在第一集節目的一眾吐槽之後,第二集的口碑已有所回升。
這裡或許可以借用張英席的一句話:這需要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誰都逃不過去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