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把兄弟的老大馬龍潭這位大哥的影響力原來多麼大

2019-11-04     生活百態你我他

馬龍潭(1857年—1940年),字騰溪,號靈源,山東省德州市慶雲縣中馬村人,1857年出生於河北省慶雲縣(現屬山東省)中馬莊的一個軍伍之家。少年時的馬龍潭喜愛騎馬放槍,玩刀弄劍,酷愛詩文。父親馬奇峰在1867年被封為振威將軍,哥哥馬龍文於1868年4月10日鎮壓農民起義軍捻軍時戰死,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恤蔭馬家子孫世襲雲騎尉,1876年馬龍潭承襲雲騎尉世職(相當於武教官)。馬龍潭精力過人,60歲仍騎馬出巡,日馳千里。他雖戎馬在外,卻兩次對故鄉捐款,編修《慶雲縣誌》。鄉人尊稱為「馬大人」。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民族危亡加劇。馬龍潭說:「大丈夫捨身報國,此其時也。」他帶領數百人參加奉系部隊,因保護瀋陽皇陵及文物祭器有功,清朝皇帝特賞賜馬龍潭四品花翎,被委任為遼陽總巡、通化總巡。光緒三年,承襲雲騎尉之職,民國初,授陸軍中將,賞三等文虎章,任東邊鎮守使,駐守鳳城。東邊一帶,與朝接壤,日人覬覦,交涉棘手,馬龍潭剛柔兼使,經權並用,邊境得以粗安。鳳城有碑紀其事,頌之曰:鳳山常峙,鴨水常流,公之功德,同此千秋。曾兩次捐巨資倡修《慶雲縣誌》,並在家鄉捐資興學。

1920年,奉系軍閥張作霖解除了馬龍潭的軍職,派他出任洮昌道尹。當年遼河洪水泛濫,縣長靖某卻只顧霸占船隻,搶運個人財物,致使眾多百姓溺水而死。馬龍潭得悉後,將靖某撤職查辦,組織搶救災民。

馬龍潭極重氣節操守。「九·一八」事變後,馬龍潭暫居四平,日本加劇侵略東北,日本人想用其名望收買人心,特成立中滿自治會,擅自發出文告,委任馬龍潭擔任會長。馬龍潭得知後在日本人面前拍案拒絕,甚至一頭撞到床頭,滿頭流血。1940年,馬龍潭病逝於四平寓所,享年83歲。據其史實,有《龔威將軍馬龍潭》長篇小說問。

1907年,按年齡為序,馬龍潭、吳俊升、孫烈臣、張景惠、馮德麟、湯玉麟、張作霖、張作相8人結拜為盟兄弟。1909年春馬龍潭升任奉天右路巡防軍幫統(相當於副旅長),駐軍鳳城。1909年10月任統領(相當於旅長)。1910年秋帶兵鎮壓莊河農民抗捐鬥爭,清朝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賜"駿聲遠紹"匾額及銀瓶。

1911年夏,啟鳳書院(鳳城一中)學生劉德峰和同盟會由奉天派來的2名青年鼓動推翻清朝統治,實現共和,遭到逮捕。在押往巡防騎兵營(鳳城市第六糧店後院)途中,大罵馬龍潭是清朝看家狗,當即被馬龍潭砍死於小石橋邊(鳳城市東方紅儀表廠後面)。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1月鮑化南(蒙古族,聯莊會首領)、劉純一(同盟會員)舉旗反清,謀劃攻打鳳凰城。馬龍潭獲訊命令陳鈞九等營六七百人圍攻起義軍營地,雙方在老黑山(茨林子與管家交界處)激戰,11月27日擊潰起義軍,捕獲何秀齋、何宗齊(均為同盟會員)等27人,押至鳳凰城處死。1914年馬龍潭任東邊鎮守使,仍兼奉天右路、巡防統領官,晉升陸軍中將,佩二等嘉禾章、二等文虎章、三等寶光嘉禾章。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封馬龍潭為三等男爵,馬龍潭堅辭不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PATlm4BMH2_cNUgYf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