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到九月,又到了幼兒園小朋友的集中入園季。這對於每天和娃鬥智斗勇的老母親而言,真是一件大喜過望的事:
娃入園了,咱就解!放!了!
狂喜剛一半,老母親們燦爛的笑容還未完全舒展開來,又心梗般地凝噎住笑,為另一件事憂愁起來:
娃不願去幼兒園,這可怎麼是好?!
每年入園季,幼兒園牆外都是一道壯觀的風景線。
有網友這樣調侃:「如果你在幼兒園外看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慌張,不要報警,她們不是人販子,只是孩子第一天入園!」
鄰居家小孫子,每天歡快活潑地起床、穿衣、吃飯、上廁所,只要奶奶拿起書包,「上幼兒園」四個字不消說,小男孩就戲精附體一般,「哇」地一聲嚎......
接著,連哭帶說唱:「我要找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姑姑姑父舅舅舅媽……」
全家族人的稱呼都喊遍——聲調由高到低,一路從家叫嚷到幼兒園,傷心絕望之情可見一斑。
鄰居奶奶愁得不得了:「孩子入園都一個月了,天天哭,把身體哭壞怎麼辦?」
入園分離焦慮,如一根魚刺,歡快地橫在孩子們奔向長大的路上,也如一口咽不下吐不出的濃痰,堵得家長直發憋。
一項調查研究表明:
幼兒園新生入園三天內,有分離性焦慮情緒的孩子占60%以上,也就是說,三分之二的新入園孩子,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焦慮情緒。
一位在幼兒園工作過20年的老師說:「入園焦慮對於初次邁出家庭的幼兒而言很正常,但,家長在能否在家庭里給予孩子正確指導,則是影響孩子入園焦慮長短的關鍵。」
分離焦慮是每個孩子入園都要面臨的問題。孩子第一次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接觸陌生的人,出現焦慮的情緒很正常。但是,面對焦慮,每個孩子的情況可能不一樣,有的會大哭,要找媽媽,有的選擇沉默不語,有的不肯睡午覺。
下面這些建議家長提前做好
早期的分離訓練:
增加孩子獨處的時間,家長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遠遠地看著孩子。家長外出時,一定要當面告訴他去幹什麼,什麼時候回家,鼓勵孩子看著媽媽走,跟媽媽說再見,這樣能幫助孩子學會忍耐分離,信任媽媽,為幼兒園的分離做鋪墊。
熟悉幼兒園環境:
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即將進入的幼兒園,讓孩子觀看小朋友快樂遊戲的場景,增加孩子對幼兒園的嚮往。
多描述幼兒園愉快的生活場景:
「你在幼兒園會玩得很開心,你們會一起滑滑梯、一起做遊戲……」
「老師會像媽媽一樣照顧你們吃飯、睡覺,還會帶你們做遊戲……」
提前認識老師和同學:
讓孩子先跟老師有接觸,這樣孩子就不會太陌生。可以提前同一幼兒園的孩子建立聯繫,這樣孩子就會有熟悉的朋友。
給沉獸的孩子理解與鼓勵:
如果孩子進入幼兒園後沉默不語,家長不要強迫孩子講話。要給予孩子鼓勵和讚揚,並允許他們有言語自由。增加孩子參與社交的機會,鼓勵孩子以多種形式進行參與和回應
允許愛哭的孩子發泄情緒:
當孩子入園哭鬧時,與其抑制他的情緒,不如允許他哭出來,情緒流動起來,就好受多了,這樣他也才有了關注其
當然家長的態度是很重要的
記得此前,孫儷曾發過一條微博:
鄧超要出差,送等等和妹妹去了幼兒園,除了一遍遍問孩子們會不會想他,送他們進了教室也是一步三回頭。
看著鄧超這七尺男兒斜靠在教室牆上,依依不捨的樣子,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入園焦慮,從來都是雙方面的,除了孩子的不適應,家長也常常表示擔憂。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說: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強,但解讀能力卻很差。
面對家長的焦慮和依依不捨,孩子只會更加鬱鬱寡歡、惶惶不安。
閨蜜家孩子就是這樣,上幼兒園哭了三年。
閨蜜是特別焦慮的人,總擔心孩子不能適應,孩子條件反射一般,到幼兒園後就哭。到後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哭。
心理學家稱:這是孩子用哭來配合媽媽的焦慮。
潛台詞是「好吧,媽媽,我離不開你」,以此來滿足媽媽的內心需求。
上幼兒園本是孩子長大的過程,其實需要成長的,不只是孩子,還有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