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輕視、諷刺,這樣的冷暴力其實是在詛咒孩子的未來!

2020-04-28   毛毛媽育兒經

如果說體罰會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創,那麼冷暴力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危害就是致命的。

最近在看全球知名的熊孩子《蠟筆小新》這部動畫,無意中發現,面對這麼皮這麼熊的小新,他的媽媽竟然從來不會因為賭氣而冷漠小新。


不禁讓一個從中國典型傳統家庭成長起來的我覺得好奇。很多父母在發生矛盾,或者在孩子犯錯後,都會因為生氣擺出難看的臉色不言不語,這難道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於是「冷暴力」這個詞,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深入了解後發現,普遍存在於中式家庭的「冷暴力」,遠比想像中要可怕得多。

奇奇的父母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尤其是爸爸,整天板著一副冷臉,他秉承的是「嚴父出孝子」的原則,不管奇奇成績如何或者在某方面有所突出,他都不為所動。一次,奇奇考了全班第二名,他非常開心,雖然平時成績就是中上,但考全班第二還是第一次。他拿著成績單飛似的跑回家,拿給媽媽看,媽媽看了非常開心。這時,下班回家的爸爸剛好看到這一場景,冷冷地說了一句:「考個全班第二把你高興成這樣,那第一還不得上天啊!趕緊進屋做作業!」奇奇頓時覺得自己的一腔熱情被潑了瓢冷水,剛才的笑臉瞬間成了打的茄子。


從那以後,奇奇變得鬱鬱寡歡,他覺得自己不管有多優秀,在爸爸眼中總是那麼沒用。而爸爸還是以前那副冷漠的模樣,話語之中儘是對他成績的嘲諷。

所謂冷暴力,就是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導致他人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

有的父母經常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一旦孩子達不到要求就會對孩子冷眼相待。孩子犯了錯從來不會溫柔地和孩子分析錯誤,而是直接惡語相加。很多時候孩子會認為家長對待自己的方式也是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慢慢地,他們就會將自己孤立起來,不再和外界交流。



根據愛荷華大學的一項研究

一般孩子平均每天受到432條負面評論,而得到的正面評論每天卻只有32條。也是說父母向孩子所說的話語中只有6-15%的語句是積極和鼓勵話語,而大部分卻具消極、輕視、諷刺等語句。

回憶一下,這些冷暴力名言,你是不是也對孩子說過嗎?

1、恐嚇

「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

「最討厭,,你這樣的小孩!」

「我不要你了!」

2、比較

「你看別人家小孩!」

「你怎麼不像,別人家那個誰!」

「我怎麼生了,你這樣的小孩!」

3、否定

「你怎麼這麼笨!」

「你真沒用,這麼簡單都學不會!」

「看你這樣子,我就知道你不行!」

4、打壓

「小孩子懂什麼!」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我供你吃供你穿,再不聽話我就揍你了!」

5、諷刺

「你這些算什麼!」

「我當初可比你難多了!」

「要不是我和你媽,你能這麼舒服?」

父母的冷漠雖然是無意的,但確確實實傷害到了孩子,並因此影響到親子關係,這種影響甚至持續一生。

1、冷暴力會讓孩子變得冷漠

從小就接受冷暴力到孩子長大之後容易變得冷漠、孤僻,在學校不願意和他人交流、玩耍,不願意與人合作,常常自卑、鬱鬱寡歡。這樣的孩子心理防線很強,不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事情,對別人的事情也是漠不關心,無法融入集體當中,這樣未來發展也很堪憂。


2、冷暴力會扭曲孩子的心理

孩子長期處於冷暴力的生活環境中會變得敏感多疑,外表冷漠,內心實則自卑又缺乏安全感,生活非常自閉。

3、冷暴力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生活

如果孩子從小成長於冷暴力的家庭當中,那麼等他們長大之後,也會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帶入以後的情感生活和婚姻中,會通過冷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最終導致家庭關係破裂的惡果。


所以,收起你的冷暴力,及時地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只要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始終保持耐心,才能重新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中提到:

溝通的四要素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們只談我們觀察到的事情而不做評論,不給對方貼標籤;我們只談我們的感受,不做指責和批評的反應;我們只談自己的需要,並去想對方的需要;最後我們只談請求而不是要求。

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讓我更融洽地與人相處,更好地與自己內心溝通,你只有把自己內心做到平和,你才能和對方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們把困擾解決,然後去修復關係,我們都應該寶貴利用我們的生命,成就我們的人生,也成就孩子的未來。


寫在最後

冷暴力——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似的傷害孩子的感情。只有最親的人才知道刀刺哪裡最傷人。拿愛來綁架孩子,是很low的行為。

育人先育己,不喜歡孩子身上的行為和特質,首先要做到自己身上沒有才是。孩子的問題,多半是父母自身的問題。有誰能播下一顆仙人掌的種子,而最後得到一束蘭花?

沒有人知道怎麼做完美的父母,也沒有人知道怎麼做完美的小孩,因為這世間的完美原本就是人類的主觀臆想。

我們都在不斷地犯錯,所以更應該謙遜溫和地對待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