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三字經》中有一句:「養不教,父之過。」意思就是說,生養了孩子卻不好好教育,這都是父親的過錯。現在」喪偶式育兒「的日漸興起,很多家庭中爸爸也成了擺設。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
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的努力,80%取決於父親的教導。
父親作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力竟然是母親的50倍,但生活中父親的一些不良習慣卻可能對孩子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響。
1、玩遊戲、看手機,從不閱讀
現在是電子產品當道的年代,很多爸爸們白天忙著工作,晚上回到家以後就想放鬆一下,躺在沙發上玩玩遊戲,看看手機。這種狀態雖然對於爸爸們來說也是非常舒適的狀況,卻給孩子做了不良示範。
最近網上的一個小視頻火了起來,內容是:
1歲左右穿著尿不濕的小寶寶側躺在床上翻弄爸爸的手機,並且十分悠閒、熟練,突然這個寶寶感覺有人在偷拍他,一回頭看到了拿著手機的媽媽,就立刻按下手機的鎖屏鍵,看到手機黑屏之後,立刻放回了枕頭下面……
視頻傳出來,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紛紛討論:寶寶太可愛,好聰明………
可是這熟練動作的背後,我們是不是應該檢討,應該讓孩子多閱讀,多陪孩子玩玩具,而不是一味的玩手機呢?
2、愛說髒話,喜歡爆粗口
朋友家三歲半的兒子東東,一次帶孩子自駕游開車的途中偶到堵車。沒過一會兒,東東突然冒出來一句:「幹嘛呀?這些車磨磨唧唧的!」一車的人瞠目結舌,三歲半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100%是跟他爹學的。
學好不容易,學壞很簡單。時間長了別的孩子「出口成章」,你的孩子「出口成髒」。
兒童心理學家阿德勒分享到:
孩子不當的行為只是為了引起注意,不成為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就不肯罷休。
同時也說明了家長對於孩子的關注太少,孩子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所以經常說出一些語出驚人的話來。
3、做事缺乏耐心,容易暴躁
一個家,最容易被直接影響的,就是情緒。
在孩子面前整理好自己的情緒,有話好好說,孩子才會有心理安全感。
當孩子面對一個下班就玩手機,沉浸在自己世界裡的爸爸,從來不陪自己,不聽自己分享一天發生的有趣事情。而當孩子去找爸爸的時候,爸爸表現出來的煩躁不耐煩,這種傷害遠比打孩子一頓更加嚴重。
而讓孩子委屈的掉下眼淚,爸爸又會吼到:
「哭什麼哭,一點出息都沒有,就知道哭!」
當一個孩子從來沒有見過父母亂發脾氣的樣子,他自然也不會對父母大吼大叫。
4、邋裡邋遢,不愛乾淨
網上經常會爆出一些有趣的圖片,主旨意思就是媽媽帶娃的時候乾淨整潔,而爸爸帶娃的時候卻是邋裡邋遢、沒有任何造型,基本原則:保暖就行!孩子的形象會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
還有一些爸爸們吃飯的時候特別愛吧唧嘴,飯總是吃不幹凈,每次吃完碗里總要剩一口。我們還要求孩子要節約糧食,實行「光碟」行動,可是爸爸沒有做好表率,這個理念怎麼執行?
甚至有一些爸爸們會強調:「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可是爸爸們你們還知道有一句話叫:「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嗎?」
5、一味的索取,不懂得感恩
中國家庭一般男主外,女主內。很多媽媽們在家裡全職帶娃,還要負責所有的家務。對於媽媽辛辛苦苦洗了一上午的衣服,爸爸卻說:
「你看看你洗的這個是啥?衣服都皺成這樣,也不知道熨一下!要你在家裡有何用,一分錢都不賺!」
當著孩子的面兒把妻子的失誤放大,不懂得感恩,會給孩子心裡埋下白眼兒狼的種子,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也學不會感恩,肯定也培養不出孝順的孩子來。
我們應當教育孩子,勇敢的把感恩說出口,孩子才能夠真正的明白: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
6、不尊重女性,看不起女性
寶寶在吃飯前,被媽媽叫去洗手,爸爸抬頭卻對孩子說:「不洗手也能吃飯,不用聽你媽的,她懂什麼!」
社會主義新時代,能力不同,分工不同,在科學育兒這方面,可能媽媽們要甩爸爸們好幾十條街!而當著孩子面直接質疑媽媽的育兒觀念,不僅不尊重媽媽,更是對孩子的做出了錯誤示範。
等孩子長大,再對女性表現出的不尊重,才是最應該被摒棄和糾正的行為!而形成這樣態度的原罪竟然是自己爸爸的日常!
7、把工作的情緒帶回家裡
家是愛的港灣,並不是你的出氣筒。
很多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都是爸爸,每天在職場上遇到了壓力,直接把負面情緒帶到家裡,發泄給孩子和家人,只為了自己一時泄氣。
這樣的行為是對於整個家庭不負責任的行為,不是你賺錢就可以泄氣給家人,這樣只會破壞整個家庭的氛圍,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當著孩子的面兒做一次比耳提面命的叮囑孩子100遍還有效。在孩子的世界裡,爸爸永遠都是他們崇拜的對象。
兒女是家長的複印件,你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就做什麼樣的行為。
好的家庭才能孕育好的孩子,當你把改變的希望寄予在自己的身上,孩子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更優秀。
今日話題:你最受不了爸爸傳染給孩子哪個習慣?為什麼?
我是@本質兒童公益教育官方 兒童公益教育的傳播者。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孩子好習慣,關注【我】,有愛的孩子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