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大棚放風、澆水、噴藥等都需要人工操作,種植戶從早忙到晚。而在青州市何官鎮南小王村,這些工作全部實現了智能化,大棚內還安裝了智能機器人,像補光等工作都由機器人來完成。5月22日,記者了解到,南小王智慧農業大數據平台不僅讓農業生產實現智能化,還為村民和村莊增產增收,為今後農業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
在南小王村的蔬菜大棚里,工作人員在調試機器人。
南小王村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平台正在運行。
手機掃一掃菜葉就能識別蔬菜病蟲害
「2號補光燈,告訴我今天你做了什麼?」「我是2號補光燈,今天下午4時10分我開啟了補光,晚上7時35分我關閉了補光。」22日上午,在青州市何官鎮南小王村採摘試驗棚里,南小王智慧農業負責人孫曉傑與智能機器人小豐對話。 大棚頂部掛著一個個補光燈。35歲的孫曉傑告訴記者,這是二代補光燈,LED紅藍光,現在已有三代補光燈了。棚頂還掛著一個個傳感器,能實時將空氣溫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等數值傳輸到數據平台。大棚一頭安裝著噴灌設備,可根據土壤乾濕度用噴灌澆水,根據肥力要求進行葉面施肥。「這些傳感器是我們自己做的,比傳統傳感器更精準,價格也相對便宜。」孫曉傑說。 在一個茄子大棚里,孫曉傑發現一個葉片有問題,手機一掃顯示灰霉病。原來,他手機上裝著「火眼金睛病蟲害識別防治」APP,一掃就會顯示蔬菜病蟲害,並給出治療方案。大棚還利用臭氧殺菌技術,所以病蟲害很少,正因如此,「南小王」牌蔬菜運到浙江市場都免檢。
大大節省人力,種植戶經濟收入還翻番
孫曉傑說,自從安裝了機器人,大大節省了人力,如果大棚內出現問題,手機會自動報警,再到棚里查看也不遲。 今年50歲的裴德相種植大棚20多年了,之前兩個大棚就讓他從早忙到晚。「原來整天忙得不可開交,感覺很吃力。」裴德相說,自從南小王村建起了智慧大棚,改變了傳統種植模式,讓他看到了新希望。 「去年新建的智慧大棚要承包,我第一個報名,承包了5個大棚。」裴德相說,他採用黃瓜和苦瓜間作的種植方式,目前黃瓜已經賣了三個多月準備拔蔓,苦瓜正進入採摘期,也將持續三四個月。現在的大棚不僅建得好,操控起來也十分方便,他主要就是授粉和摘瓜,像噴藥、澆水、施肥等活全部都是智能操作,不但大大節省了人力,降低了成本,而且經濟收入還翻番了。
回鄉創建智慧農業平台為村民增產增收
「這是投資1.2億元建起的山東澤遠中央大廚房凈菜加工配送中心,這是投資2.7億元建起的豐祿農業倉儲物流項目。」走出大棚,孫曉傑向記者一一介紹蔬菜加工和交易場所。南小王村產出的蔬菜既可以運輸出去,也可以通過精加工產出更高的附加值。 據了解,南小王村專門成立了蔬菜品牌合作社,成功流轉出8個村4500畝土地,建設高標準無立柱高溫大棚7個,目前在建大棚12個。該村黨支部書記孫國貞參觀了浙江智慧農業之後,發現設備價格昂貴,便動員從事物聯網和網際網路行業的本村村民孫曉傑返鄉創業,開發智慧農業系統。 孫曉傑不負厚望,創建了南小王智慧農業大數據平台、病蟲害識別防治APP等,實現手機全程農事操作,每個大棚每年可降低人工成本5萬元,農業生產更為智能化,不僅為村民和村莊增產增收,也為今後農業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
(記者 劉燕 編輯 楊青 審核 李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