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所│這個世界誰也不容易 只有自己能照顧自己的情緒

2019-10-18     廣東省情

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藍字關注我哦~

文 / 一味書齋 字數 / 3776字

編者按

2019/10/18

近期,韓國女明星雪莉自殺的消息引發熱議,導致她自殺的因素很多,最讓人嘆息的是,雪莉自殺前多次的求助信息被人們輕易忽視,等重新發現後,大家才意識到,無論是誰,其實都在頂著諸多壓力下努力生存著。在這個世界,誰也不容易。由此,心理研究所分析,很多人對情緒都有錯誤的認知,好的情緒大家就歡迎,一旦遇到負向的情緒,大多都會非常反感,並採取各種的方式去壓抑、逃避,久而久之造成了各種的情緒問題。

情緒是一個讓大家非常困擾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受到情緒的影響,很多錯誤的決策,人生的不幸甚至疾病其實來自於我沒有很好地處理我們的情緒。今天,我就從如何覺察情緒的角度,為大家提供一個有效的路徑,讓大家真正了解情緒並學會應對。

為了更有邏輯性地引導大家去了解本篇內容,我將分四塊進行闡述,分別包括:一般人的情緒誤區、逃避情緒體驗的策略、體驗情緒的重要性及如何體驗自身的情緒。

一般人的情緒誤區

情緒這東西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每個人基本每天都不斷地在體驗各種各樣的情緒,並且還給它進行了分類,包括正向情緒及負向情緒。正向情緒包括大家熟知的:高興、喜悅、興奮、愛慕、讚賞、感動、尊重等;負向情緒則包括:憤怒、嫉妒、悲傷、焦慮、抑鬱、仇恨、厭惡等。而其實這種對情緒的分類,本身也產生了一種誤導,那就是正向情緒是好的,負向情緒是不好的。大多數人都想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很多情緒管理方面的課程也很受歡迎,但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你更想學的是如何控制你的負向情緒,也就是不讓自己產生負向情緒,且更多地去體驗正向情緒,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誤區。從這個出發點開始,其實情緒管理的真實意義已經被扭曲,情緒帶給我們的更大價值也因此而被大家丟棄。

我們這種誤區從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很多家長都不懂情緒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聽到:

「你不要哭,你這個沒用的傢伙,你今後哪還有出息。」

「你發什麼脾氣,你再發脾氣看我不打死你!」

「有什麼好傷心的,東西都摔爛了,你傷心也沒有。」

……

我們從小就被這類語言洗腦,導致我們的意識中老早就形成了這樣的認識:「情緒是不好的,我們不應該去表達或體驗我們的情緒」;「我們要壓抑我們的情緒,有這些情緒是弱者、懦夫或愚蠢的表現」等等。

逃避情緒體驗的策略

由於對情緒有這樣的錯誤認知,自然沒有人願意去體驗自己的負向情緒,我們唯恐避之而不及,當情緒來臨時,我們會採取各種各樣的策略逃避,不去體驗。我在情緒管理相關課程中提到最多的包括:壓抑、逃避、投射及過度反應。壓抑及逃避自己的情緒是我們最常遇到的,比如中國人男人受到的教育是:「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導致了我們從小就認為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不對的,久而久之我們自然就沒有了體驗及感受自己情緒的能力。但由於情緒如同一種能量,它不會因為你不去體驗它就自然消失,情緒更像是信使需要告訴你一個關於你自身的重要信息,由於你不去理會,不斷地壓抑,終有一日會火山爆發,這也是很多好男人為什麼突然一發脾氣就嚇死人的原因,屬於長久壓抑後的過度反應。很多悲劇其實就來自於我們平常不去關注自己的情緒、長期逃避或壓抑,最終以一種更加極端的方法表達出來。大家是否還記得當年馬加爵的案例,其實就是這個問題的最佳寫照。

當然,這樣的情緒壓抑及逃避大家可能還是容易理解的,但蓋瑞·祖卡夫在他的著作《靈魂之心 : 情緒的覺察》裡面則列舉了更多我們日常並沒有意識到的逃避體驗情緒的策略,包括三大類,十多種逃避方法,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逃避策略而不自知。具體內容我不在本篇一一拆解,我做了一張思維導圖給大家參考。

其中有一些我們平時很難意識到的,比如完美主義、工作成癮、討好、憤怒、無聊、虛假樂觀主義等,都很值得我們反思。在祖卡夫看來,如果你不去認真感受你的情緒,就是浪費了靈魂帶給你的信息,錯過了靈性成長的機會。其實無論你是否知悉,你的靈魂都是在成長的,關鍵你選擇有意識地去成長還是被動地去成長,其感受會不一樣。

體驗情緒的重要性

既然知道了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性逃避情緒,不去體驗,那麼接下來得讓大家了解下情緒的重要性。在這裡,我用一個鐘擺理論來給大家進行說明,情緒其實就像一個鐘擺,如下圖:

鐘擺的左邊代表的是正向情緒的體驗程度,越高表示感受越深,右邊代表負向情緒的體驗程度,同樣越高感覺越明顯。假如你不能接受你的負向情緒,不斷地去抗拒,拒絕體驗,久而久之,就像鐘擺一樣,你的擺錘越來越低,最終甚至停在中間不再擺動。這個時候,你可能覺得很滿意,看:我再也體驗不到我的負向情緒了,但同時,負面效應也會產生,那就是你對正向情緒的體驗也沒有了,你不會因為美景感到賞心悅目、你不會因感人故事而痛哭流涕、你無法感受他人的情緒、你無法與人深入溝通、你對任何事物都失去興趣。長此以往,你就會變成一個機器人,完全失去了人性。

而且腦神經學的研究也發現,其實我們處理負向情緒與正向情緒是同一部分腦神經,我們日常所說的,「愛之愈深,恨之愈切」原來是有其腦神經基礎的。因此,我們千萬要關注我們的情緒,既不能讓我們的情緒完全消失,同時也要學會如何管理。

要管好情緒,我們就需要學習祖卡夫有關情緒覺察的方法,這可是終極解決之道。在祖卡夫看來,我們平常體驗到的情緒僅僅是雪山的頂部那一點而已,或者用海上的冰山來形容更加準確,也就是露在水面以上的冰山部分就是我們已經意識到的情緒。

其實冰山下面才是我們真正需要了解的部分,但因為大多數人不願意去體驗情緒,比如憤怒,一旦來臨的時候,我們立刻被它控制,採取了相應的行為比如罵人甚至打人等,而真正的覺察,是去感受憤怒帶給你的具體感覺及身體變化。祖卡夫認為,能量離開我們的能量系統有兩種方式:以恐懼和疑慮的方式,或者以愛和信任的方式。當能量以恐懼和疑慮的方式離開時,我們就會體驗到負向情緒,而當能量以愛和信任的方式離開我們的身體時,我們則體驗到正向情緒。情緒並無好壞之分。

在他看來,我們之所以不去體驗這些情緒,是因為情緒下面掩藏著我們不想面對的東西,也就是冰山下面的部分,比如憤怒的情緒下面往往是痛苦,痛苦的下面則是恐懼,而恐懼的下面則是錯誤的思維模式,比如自我價值感的缺失等。這恰恰是我們心理諮詢師經常要幫來訪者解決的問題。由於這樣的缺失往往來自於我們童年時期沒有被正確地對待,讓我們無法建立自我的價值感,從而形成了一種錯誤的模式,這種模式一直主導、影響著我們。而情緒也就是冰山的頂部,它是提醒我們這裡出了問題,必須去深入探索並解決,否則類似的模式會反覆出現,我們自然也就無法終結我們的痛苦及情緒問題。這才是情緒最重要也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我經常提出大家要認真去面對自己情緒的原因。

如何體驗自身的情緒

有了前面的分析,我們應該可以慢慢理解到,從情緒管理的角度說,情緒並無好壞之分,所有的情緒對於我們來說其實都是重要的,往往負向情緒對我們的重要性更大,因為其下面隱藏著我們不想去面對的痛苦,我們不去面對這個,就沒法找到我們的錯誤模式,沒有辦法解決我們存在的問題。因此,情緒其實只是一種信息,它非常準確有效,只要我們的模式還在,我們的痛苦還未消除,情緒就會反覆出現。你不去體驗也好、你抗拒也好,情緒永遠都在那裡,直到你真正解決了那下面的問題。

有了這樣的理解,體驗情緒的方式也就比較清晰了,我將其分為幾個步驟來給大家展開:

第一步,每當我們發現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需小心不要被情緒所控制。比如多數人一感覺到憤怒立刻就會發脾氣,做出具體的破壞行為,其實這不是體驗情緒,這是被情緒控制了。一般人很難做到不被控制,因為他們害怕情緒底下的東西,所以很少去體驗情緒,並不自覺採取前面提到的各種策略逃避。因此,我們首先得意識到這點。

其次就是,我們很多人的覺察能力真的很差,當情緒起來時,我們並沒有覺察到,當情緒已經控制我們的時候,我們又失去了主動權。要提升我們的覺察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長期堅持禪修或冥想,當然如果能經常的去體驗自己的情緒,這方面能力也會提升。

第二步,一旦我們能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我們就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第一種方法是從情緒中抽離出來,去看著情緒。假如將情緒比作流水,我們不要站在流水中,否則我們會被沖走,我們要趕緊從流水中走出來,站到岸上觀察流水,這是對待情緒的一種方法。

第三步,當我們能靜靜地去體驗情緒,我們就會慢慢看到情緒下面隱藏的痛苦,我們要去看這個痛苦是什麼,是我們沒有價值感、還是我們害怕失去……去面對這個痛苦,去找到導致這個痛苦的思維模式。當然這個過程通常一般人很難做到,很多心理諮詢師其實就是在這個層面幫你工作,通過引導你去面對情緒來慢慢看到下面的痛苦,然後進入到更深層的模式中。冰山的底部也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呈現出來,這才是解決我們情緒問題的終極方法。

第四步,一旦看到了這個模式,我們就有改變的機會,比如我們意識到是由於我們童年時候愛的缺失,導致我們成年後內在缺乏價值感,不斷地從外界尋求各種東西來希望填滿這個洞。這時,我們就更容易理解自己為什麼會產生愛慕虛榮、討好、無休止追求財富等不自覺行為,也能解釋前面提到的很多逃避策略出現的原因。我們就可以選擇是否丟棄掉原來的思維模式,重新建立對自己的認知,改變從此開始。

其實由於情緒造成的影響涉及面非常大,比如近期因抑鬱而自殺的韓國女明星雪莉,其實也算是由於情緒影響而導致的悲劇,無論這種情緒源於雪莉自身還是網上的噴子。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社會心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心研所)正是因為關心這類由於心理引發的問題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組織了專業隊伍進行調查研究,後續也將對類似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交專業的報告,協助政府決策。

心研所近期也給電網相關單位的客服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壓力及情緒管理培訓,並對個別有需要的人員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情緒管理的問題一方面需要自己學習提升,另一方面也真的需要專業人士的輔導。像雪莉這樣的案例,如果能有更多社會心理服務的支持,相信不會走到自殺的境地

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社會心理研究所整合了眾多心理資源,並從心理評測、心理培訓及心理諮詢三個維度入手,形成一套完整的心理服務體系,全方位滿足各類組織的需求,歡迎聯繫諮詢。

·END·

公號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朋友圈微信

若要轉載,請在後台聯繫小編

歡迎您在文末留言,我們期待與你交流

今日作者

社會心理研究所

廣東省情調查中心社會心理研究所專注於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建設,開展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團體的心理調查研究、心理應用服務、心理公益援助、EAP及相關心理培訓等工作,期待與你的交流合作。

公號已入駐如下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sNP6W0BMH2_cNUgcC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