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不能種,養不能養,這讓咱農民咋發展?」 在西安市藍田縣輞川鎮核桃溝村,當地農民都有著同樣的煩惱。
由於人均只有0.7畝耕地,加之處於水源保護區無法發展養殖業,這讓靠地吃飯的農民失去了方向。
近年來,碑林區通過為該村引入新項目、發展集體產業等方式,探索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01
小山村竟然大過一個區
明明是按著導航來的,但開車兩次經過都沒有在路邊看到,經過老鄉指點,才看到幾乎是懸掛在半山腰上的核桃溝村村委會。
站在村部前的小院,看到山對面的蒼松翠柏,仿佛是一副宏大的壁畫。
「別看核桃溝只是秦嶺深山的一個小村子,但面積卻是咱碑林區的兩倍。」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原在碑林區柏樹林街道工作,無論對碑林還是核桃溝都了如指掌,「碑林區面積23.36平方公里,而核桃溝村有44.8平方公里。到村子的9組、10組,開車要40公里,而且全是坡度很大的上坡,稍有不慎就可能翻下山溝。」
要想富,先修路。翻越秦嶺的山路,自古就難於上青天。而核桃溝要想發展,最先要解決的就是路。自從2017年5月工作隊正式進駐開始,碑林區組織財政資金和社會力量累計投入資金近80萬元,提升改造基礎設施短板,為村裡拓寬了6公里的進村水泥路,安裝140盞太陽能路燈,使村民出行更加方便;架設了電信信號塔,覆蓋了原本手機信號死角,解決部分群眾無法使用手機的難題。此外還新建了衛生室、文化廣場等等……
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表示:「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解決了群眾生活的一些現實難題,提高了群眾生活水平,還為村裡發展集體經濟打下了順利實施的物質基礎。」
02
核桃溝村引進了新項目
村裡基礎設施的完善,幫助村民們解決了一些現實難題,提高了群眾的生活水平。不過,說到發展產業,村裡人卻沒有多大信心。核桃溝村地廣人稀,耕地匱乏,加之處於李家河水庫水源保護區,無法發展養殖產業。種不能種,養不能養,這讓駐村工作隊也犯了難。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經過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研究,決定藉助國家大力扶持發展村集體產業的政策,積極爭取項目落地,壯大集體產業,組織全村貧困戶將每戶1萬元的產業扶持專項資金投入養殖合作社作為股本,簽訂保底分紅協議,每年能夠拿到1000元的穩定分紅;為每戶貧困戶配發20箱中華蜂,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集中養殖。
最令當地村民感到新奇的是新引進的光伏發電項目。駐村工作隊在村裡陽光充分的山坡上發展光伏發電項目,2019年4月正式併網發電。「想不到太陽也能變成錢!」看到這些稀奇的藍板板,當地人感覺像是種上了「搖錢樹」。
今年8月,駐村工作隊在五組一塊剩餘的土地上搞起了一個新項目。那塊地全是石頭,能有啥用?村裡人十分不解。不久他們發現,這裡蓋起了30座香菇大棚。想不到,咱核桃溝也能種莊稼?
駐村工作隊隊長表示,「2019年,碑林區各社會組織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積極參與脫貧攻堅,通過消費扶貧,採購了核桃溝村7萬元的農產品;陝西金石書畫院、陝西省書畫篆刻學會等社會組織也經常到村裡組織慰問活動,給貧困群眾送棉被、送春聯;還邀請木耳專家以及產業指導員,為農民發展產業提供技術支持。」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脫貧攻堅,需要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眼看著荒蕪的石頭地里也能種莊稼,天上的大太陽也能變成錢,這些聞所未聞的新鮮事兒讓村民們明白,這世上就沒有可以荒蕪的土地,只要動腦筋,想辦法,大山裡面脫貧致富的道路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