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每個時期的貨幣也都是不一樣的。像最早的貨幣是海貝,因為牛羊這一類牲畜不能分割,五穀容易腐爛。珠玉太少,刀鏟太過笨重,海貝是最好的選擇。春秋時期後,金屬稱量貨幣開始出現,不過此時各國有各國的貨幣,十分多樣。
秦之後,貨幣開始統一,但依然是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貨幣。秦是半兩錢,漢是五銖錢、唐有方孔圓錢,宋開始出現紙幣。到了清末、民國前期,用的主要貨幣便是袁大頭了,當然,嚴謹點說是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叫它袁大頭呢,是因著那硬幣上邊有袁世凱的半身像,叫袁大頭這名字可不是十分貼切。
當時溥儀宣布退位,清朝就此滅亡,而袁世凱在1912年的4月出任了大總統。他繼任的時候鑄幣、紙幣是很複雜的,在市面上流通的中外貨幣便有百種以上,規格都不一樣。可以說,流通十分混亂,折算也很繁瑣,給百姓的交易造成很大的麻煩。民眾逐漸積怨,北洋呢內部軍費剛好也有一些問題,便決定鑄發國幣。
袁世凱實際上就是當時的老大,幣做成什麼樣子,自然是他說了算。為了提高自己的統治地位,便將頭像鑄在了幣上,袁大頭因此誕生。從1914年2月7日發布的條例來看,國幣中的主幣是一元硬幣,重量為庫平純銀6錢4分零8毫(6.408錢)。其中材質為銀占89%,銅占10%,錫占1%,規定的有四種。
一元是最大的價值,下邊還有中圓、貳角、壹角,五分、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等等。袁大頭正面是袁世凱的頭像以及發行年號,背面是嘉禾紋飾與幣值,不同的幣值到現在的值錢程度自然也是不一樣的。當然,它到現在並不是用作交換價值,而是收藏價值。袁大頭的發行數量非常多,所以即使後來不再是主流,三四十年代的時候依然不值錢。
對於他們來說,袁大頭也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貨幣,離的時間近自然不在意。後來解放後,國家徵收袁大頭,開始發行人民幣。於是民間的袁大頭數量迅速變少,價值也開始上漲,到了現在便稱得上是文物了,畢竟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在貨幣交易市場來看,袁大頭還比較熱門,最值錢的在15萬元左右,便宜的大概只有幾百元一枚。
這也是因著物以稀為貴,倘若它的數量依然如三四十年代那般,自然不會有如此高的價錢。再有便是,即使稀少,也不是所有的袁大頭價格都十分的高。還得看它的品相,也就是保存程度,保存得好的價格便高,磨損程度過大,價格自然會隨之降低。而且因著其珍貴程度,搞不好也會有人仿造,畢竟古董行的水很深。
相較來說,近代的袁大頭比更早的古代貨幣要容易仿製,所以小夥伴們可要仔細分辨。收藏貨幣跟收藏古代文物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對其沒有了解,最好還是不要涉足,避免利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