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孩子什麼樣的童年記憶,就會塑造他什麼樣的人格

2019-06-28     爸媽黑板報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網友@ze ran 分享自己孩子的一件趣事,還挺有意思的。

兒子一歲,剛會走,去一個遊樂場玩。剛下過雨,他扶著一個小台子,撥上面的雨水,笑得咯咯的。手滑,呱唧,趴倒在地上,哭的稀里嘩啦,衣服也濕濕的。

這是個機會。

一年後,兒子兩歲,能聽懂話,說幾個簡單的詞。我第二次帶他去那個遊樂場,問他,你來過這裡嗎?他想了想,走去上次那個台子,拍拍自己,說,「倒」

Amazing!

兩歲的孩子,可以記住一歲的事!嬰兒期不是沒有記憶的,一歲時摔一跤,可以記一年,不會語言,也有記憶。寶寶並不是看起來那麼懵懂。

又一年後,兒子三歲多,已經可以說很多話了。再去遊樂場,他已經忘記一歲時摔過的事了。

很有趣。似乎學會語言後,記憶有了新的編碼方式,而嬰兒時的未編碼過的記憶,就消失了。

此刻的你也許也想問一下你的孩子,是否還記得嬰幼兒時期的記憶,或者搜索自己腦海中那些1歲或者2歲以前的記憶,卻發現怎麼也想不起來,所以問題來了,為什麼大部分人都不能想起3歲以前(甚至5歲以前)的記憶?而有一些人卻能對發生在1、2歲的某些事情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1、小時候發生的事情,孩子能記住多少?

紐約城市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凱薩琳•尼爾森(Katherine Nelson)一直在研究兒童記憶的課題,她說:「嬰幼兒從什麼時候才會開始形成真正的情景記憶,這個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因為就算有孩子能記住一些事情,但這些記憶依然十分脆弱,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

但2010年發表在《發展心理學》上的一項研究有了重大的發現,該研究訪問了一批10歲以下的兒童,結果表明,20%的孩子記得自己一歲前發生的一些事情(並且得到了父母的證實)——甚至有幾個孩子的記憶能追溯到一個月的時候

所以,哪怕是嬰兒也能學習並保存一小段時間內的信息,這打翻了很多心理學家的認知,他們普遍認為嬰幼兒的大腦發育尚不完整,無法形成明顯的長期記憶。

不過有幾個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哪些信息能夠保留下來?哪些又會被忘記?這些早期記憶能保存多長時間?它們什麼時候會徹底消失,又是為什麼消失?

2014年,《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從嬰兒期、童年期直到成年期,海馬體內掌管記憶與遺忘的某個腦區會不斷產生新的神經細胞。研究者宣稱,伴隨著新細胞的誕生——這個過程叫做「神經發生」——大腦必須清除舊的記憶以騰出足夠的空間。

因此,成年人基本不會記得兩歲以前發生的事情——甚至包括親人死亡、弟妹出生、住院、搬家等重大事件。大約從三歲半開始,才會出現一些能夠保存到成年期的清晰記憶;即便如此,三歲半到青春期的記憶也沒有多少會保留終生。

這樣看來,童年記憶的喪失似乎也是在所難免了。

2、童年的記憶總是在影響著孩子,即使已經忘記

記得有一天晚上,臥室里燈光昏黃,女兒縮在安撫巾下面,含混不清地嘟囔著哄自己入睡,突然我聽見她說:「我們都是活的。我們不會死吧?」

她為什麼會問這個?我想道。「呃,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死。」我回答,希望這對她來說不會太過沉重。「可是我們喜歡活著,所以我們都會儘量讓自己活得久一點,對吧?」

「對。」

我很驚訝孩子會說出這樣一段話,同時內心又充滿欣慰,孩子這份對生活和人生的嚮往和期待,我時常想,之所以孩子會這麼說,是在她的腦海中,肯定是儲存著明朗和美好的記憶的,而這些記憶中的大部分又都是我們做父母的給她的,確認了這一點,讓我再一次欣慰。

從嬰兒期到童年期早期是人格成型的關鍵階段之一。在這段時間裡,腦部神經連接經過不斷的裁剪,逐漸固定下來,價值認知和身份認同開始形成,語言和人格高速發展。儘管成年以後,這個關鍵時期的大部分信息都將不復存在,但是這些記憶在無形中塑造了孩子的人格。

就像女兒突然冒出的對「死亡」的思考,正是因為平時我總是很平和的告訴她生命的自然發展過程一樣,才讓她懂得生命的珍貴和美好的一面,對未來的生活寄予了熱情和期望。

要知道,不管年齡有多大,人總是難接受「消失」的概念,無論消失的是生命、某個瞬間、一段視頻還是時間長河中專屬於我們的一滴水珠。所以,父母常常是孩子早期生命的承載者,幫助他們填補記憶中的空白,就像夫妻和朋友經常為彼此做的那樣。當你失去某個深愛的人,你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也將隨之而去。

3、記憶會消失,但時刻都在塑造孩子人格

奧利弗•薩克斯(Oliver Sacks)在《錯把妻子當帽子》一書中引用了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 Buñuel)的名言:「沒有記憶的生命毫無意義……記憶讓我們的行為保持前後連貫,我們的動機、情感乃至行動統統來自記憶。沒有它,我們什麼都不是。」這樣的觀點深入人心,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也曾提出,記憶即自我。

但是現在,有的研究開始質疑這一理念。

2015年,耶魯大學和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者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宣稱對於身份認同感來說,道德比記憶更加關鍵

研究者調查了額顳葉痴呆患者(腦部前額皮質受損可能導致欺瞞及其他社會性的不良行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患者(主要影響肌肉控制,也就是漸凍人)和阿爾茨海默症(它會導致失憶)患者。結果發現,只要道德感沒有受損,那麼哪怕患者的記憶遭到損傷,人格依然可以保留下來。「

所以,遺失的童年記憶其實一直伴隨著我們——只不過是以另一種形式:它深植在我們的道德和直覺之中

埃默里大學心理學系家庭敘事實驗室主任羅賓•菲伍什(Robyn Fivush)表示,依戀理論的觀點也大致如此,嬰兒期得到積極耐心照料的孩子長大後安全感更強,也更容易付出和接受愛。「誰也不會真正『記得』這些早期的體驗,」她說,「但它們仍然留下了長期的影響。」

從嬰兒期到童年期早期是人格成型的關鍵階段之一。在這段時間裡,腦部神經連接經過不斷的裁剪,逐漸固定下來,價值認知和身份認同開始形成,語言和人格高速發展,儘管成年以後,這個關鍵時期的大部分信息都將不復存在,但它們對人格產生的是難以磨滅的影響。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條件的話,還是儘量多抽點時間來陪伴孩子,參與她成長的點點滴滴,哪怕他會忘記我們一起度過的分分秒秒,哪怕我或許也會忘記,但它總會留在某個地方,留在我們的精神深處——雖然我們看不見它。


爸媽黑板報:一個專注寫孩子教育的黑板報

微信:bamaheibanb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fFAGmwBmyVoG_1Z6X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