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羌,是羌族的一支,生活在甘青一帶。西漢時,匈奴和西羌時常聯盟,共同進攻漢朝邊境,被成為匈奴的「右臂」。西羌占據的河湟地區靠近關中地區,對首都長安的威脅那是十分大的。同時,西羌還能夠騷擾漢朝和西域各國的交流。因此,漢朝需要解決長期以來的邊患,就必須要控制西羌地區。從漢武帝開始,一直到西漢末期,西漢和西羌之間總是戰爭不斷。為了控制西羌,西漢在除了通過戰爭之外,還在河湟地區設置了軍事機構,進行屯田、移民,將河湟納入了西漢的版圖。
一,漢武帝對西羌的戰爭:斷匈奴右臂
羌族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和漢族、藏族等具有同宗同源的關係。漢族的祖先大約在5000多年前進入渭河流域,從羌族中分裂而出。羌族的分布範圍十分廣泛,包括青海、西藏、陝甘寧、川西等地。不過歷史上所謂的西羌,主要是指生活在甘青一帶的遊牧部落。他們的生活的中心區域是河湟地區,因此也被稱為「河湟之羌」。
羌族
根據據《後漢書·西羌傳》的記載,西羌早在春秋時期就和關中的秦國發生了聯繫。秦厲公時期,羌人無弋爰劍被秦人俘獲成為奴隸。爰劍在秦國學會了農耕。後來爰劍逃亡,率領羌人在河湟地區開始發展農業生產。隨著農業的發展,西羌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不過西羌的農業水平不應高度估計,西羌總體上還處於半農半牧的狀態。《後漢書·西羌傳》記載: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
到了秦漢之際,匈奴強盛起來,匈奴冒頓單于擊敗了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匈奴在河西一帶設置渾邪、休屠王來管理,羌族也受其控制。河湟地區緊靠關中地區,距離長安也只有600多公里。因此,羌族可以直接威脅漢朝的統治中心。在匈奴和西羌結盟後,西羌就成為了匈奴的「右臂」。
河西一帶的局勢
為了切斷西羌和匈奴的聯繫,漢武帝在公元前121年命令霍去病發動了河西之戰。戰爭的結果是匈奴的渾邪、休屠王戰敗投降,河西走廊從此納入了到了漢朝的勢力範圍之下。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不過河西之戰還沒有完全切斷匈奴和西羌的聯繫。前112年,匈奴和西羌又聯合進攻漢朝邊境。匈奴進攻河套地區,先零羌、封養、牢姐諸羌等就,糾集起10萬人之兵攻令居,安故等地。由於西羌戰鬥力較弱,因而沒有產生較大的損失。但這也不得不讓漢朝重視西羌起來。
河西之戰地圖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遣李息、徐自率10萬大軍出征西羌,進入了河湟地區。經過6年的間斷作戰,終於占據了河湟地區。之後,漢朝在河湟地區修建軍事防禦工程,將西羌限制在湟水南岸。漢武帝又在此設立護羌校尉,進行了移民屯田。這也標誌著河湟地區首次納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圖。在此後的40年時間內,西羌地區總體保持穩定。西羌納入漢朝版圖之後,不僅砍斷了匈奴的「右臂」,還能夠西域地區建立起密切的聯繫。從此河西走廊成為了漢朝控制、經營西域地區的一支巨擘。
河西四郡
二,漢宣帝時期:西羌的反叛
漢朝占據了河湟地區後,羌族暫時無力進攻,但是也在暗中聯絡匈奴。公元前88年,先零羌豪封煎等曾通使匈奴,而匈奴也試圖再一次聯合西羌進攻河西走廊。為了進一步加強對西羌地區的控制,漢朝在前81年從天水、隴西、張掖三郡各劃出二縣,設置了金城郡,治所在允吾(民和)。漢朝憑藉這些機構不斷向西推進,並在湟水沿線設立郵亭,使得湟水以北基本被漢朝占據,西羌基本被限制到了湟水以南。當然,漢朝的高壓態勢也造成了羌族的怨恨,「羌人為漢事苦」,因此羌人時時準備再一次反漢。
河湟地區
漢宣帝時代,漢朝和匈奴又展開了較為激烈的戰爭。此時的西羌開始蠢蠢欲動。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巡視西羌時,先零羌請求渡湟水向北遷徙,以試探漢朝的態度。這明顯和漢朝限制西羌在湟水南安的政策是衝突的。不過義渠安國並可以識破這是羌族叛亂的前奏,因此上奏了羌人的請求。然而羌族卻還未等漢政府答覆,就紛紛渡過了湟水,河西的郡縣遭到了衝擊。此後,西羌以先零羌為首,組成了反漢聯盟,又聯合匈奴,相約共同進攻。
湟水谷地
此時的名將趙充國已經預料到西羌在秋季進攻。漢宣帝也感到事態嚴重,於是派遣義渠安國出使羌中。義渠安國到了羌中後,召集先零羌的30餘名首領議事,並趁機將他們斬首。隨後殺先零羌1000餘人。這件事情雖然對西羌起到了震懾的作用,但是也激化了羌漢矛盾。前61年,羌族和匈奴聯合進攻漢朝。匈奴的10萬大軍因為聽說趙充國駐守河西而退回,但是義渠安國率領3000騎兵卻被西羌打得慘敗。如何對付羌族的叛亂,成為了漢朝此時的頭等問題。
三,趙充國的恩威並施:基本解除了西羌邊患
前61年,漢朝集結6萬精兵,準備將西羌一舉平定。此時趙充國也到達了長安,漢宣帝派遣御史大夫丙吉詢問:誰可任平羌將領?趙充國不辭辛苦,毛遂自薦說道「無逾於老臣者」。趙充國出生於隴西,對西部的地形和羌族的習俗十分熟悉。同時趙充國「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曾多次參與和匈奴的戰爭,有勇有謀。曾經一次被匈奴包圍,趙充國竟然竟率一百餘人帶頭殺出,被二十餘創,使得漢軍解圍。趙充國也得到的漢宣帝的賞識,於是被任命為後將軍,率領大軍進入金城郡。
趙充國陵園
趙充國的戰略不是直接向羌族進攻,而是立足於安撫,加之以兵威,從內部瓦解羌人。他主張進攻領導叛亂的先零羌,而對其他的羌人則採取安撫的策略。然而以酒泉太守辛武賢為代表的官吏不同意趙充國的方針。他們向漢宣帝建議吞併於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待秋冬之際則先出擊先零羌之外的其他羌人,之後在進攻先零羌。趙充國則上書反對,認為張掖、酒泉等地出兵西羌路途遙遠,士兵負擔沉重,容易成為疲憊之兵。而匈奴也會乘調兵的時候進攻酒泉等地,使得漢朝進退兩難。同時,如果進攻其他羌人,會導致羌人更加團結,難以對付。在雙方反覆的爭論後,漢宣帝最終還是同意了趙充國的戰略。
青海湖
得到宣帝同意後,趙充國立即率兵進攻先零羌,大勝。羌人在渡河逃走之時,趙充國並不急追,然而這些羌人卻爭先渡河,導致落水溺死者達幾百人。隨後趙充國進入了罕羌地後,禁止漢軍燒殺,罕羌因此來投降,不戰而附。此後。許多小的羌人部落不許來降,以達萬餘人。按照趙充國的計劃,現在只需要在河湟地區屯田,以待其敝,也就很快可以平定羌族叛亂了。
然而此時漢宣帝又開始相信辛武賢等人的話,命令趙充國、辛武賢、許延壽等乘勝追擊。趙充國又一次選擇抗旨,他三次上書陳述自己的作戰計劃,並回答了宣帝的疑問。每次上書宣帝都要和公卿大臣討論。開始支持支持充國的只有十分之三,到最終竟然有百分之八十的大臣同意充國的戰略。趙充國的計劃是在河湟地區屯兵1萬餘人,每人大約20畝,這樣就可以減少軍費開支。並且這樣可以使漢軍占據肥饒之地,而羌人居於貧瘠之處,時間久了,羌人必定會相互離散,只需要在開春未發的時候出擊就可以。但漢宣帝依然將信將疑地採取了「兩從」的辦法,一方面同意趙充國的戰略,一方面又命令辛武賢、許延壽、趙卬出兵。最終三路大軍斬殺羌人2000餘人,投降者有6000餘人。而趙充國卻不出兵卻又得投降者5000多人。經過了驗證之後,漢宣帝最終全盤同意了趙充國的戰略。
此後,漢宣帝下詔罷兵,獨留趙充國於河湟。趙充國的屯田措施很快就收到了奇效,到前60年五月,降羌已達3萬多人,溺水和飢餓而死的達6000多人,被斬首的有7000多人,而盤踞在南中抵抗的只有4000人了。此時趙充國認為屯田的任務已經完成,於是讓歸屬的羌族去對付,罷免了屯田。而先零羌也發生了內亂,他們殺掉叛亂的首領,來投降。西漢此後採取了羈縻的政策,辦法羌族首領「漢歸義羌長」印,實行以羌制羌,使得羌族地區基本歸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