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不僅僅是一種武器,還是一座功能齊全的信息綜合平台,最能考驗一個國家的軍工水平。我國是世界各國中發展航母比較晚的,直到上世紀末才購進蘇聯未完工航母「瓦良格」號,而美國已經有10艘核動力航母在服役了。蘇聯是唯一有機會趕超美國的國家,但自解體後再沒有一個國家能與美國抗衡,航母建造技術被西方完全壟斷。
蘇聯為了建造航母,在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和9個國防工業部的協調下動員了800多個行業的專家和7000多個科研院所、工廠參與,才勉強讓「烏里揚諾夫斯克」號開工,但隨著蘇聯的解體無法再繼續建造。我國從烏克蘭購進了「瓦良格」號,但短期內也沒有能力進行改造,小到航母甲板鋼、彈射器、攔阻索,大到航電設備、艦載機,每項技術都要一一攻克。
「瓦良格」號回國時僅剩一個空殼,內部設備均被拆解,由於長期的鏽蝕,一些關鍵部件也不能再用,需要大量的對稱球扁鋼進行修補。這是一種特殊鋼材,主要用於造船和造橋領域,採用與相連板材相同厚度、材質的球扁鋼作骨材,也稱之為龍骨,是造船必不可少的材料。但是,我國當時還沒有生產球扁鋼的技術,鞍鋼接下了研發任務,用一年半攻克了關鍵技術,如期交付了修復航母需要的200噸球扁鋼。
解決了球扁鋼,還有航母甲板鋼問題。航母甲板鋼不同於普通鋼材,它是用長40米、寬5.5米的的巨型鋼板拼接而成的,要能承受住重達30噸的艦載機的降落衝擊,以及航發噴射出的尾流高溫灼燒,因為是在海上作業,還要耐鹽霧、耐腐蝕。在當時,只有美俄法三國能造,但是拒絕對我國出口。
生產這樣的大型鋼板要用到超大型軋機,軋制力要在10萬噸以上,軋出來的鋼板才能結構均勻、質量過硬,而且軋制的鋼板越大,所用到的鋼板就越少,焊縫也就越少,能大大提高航母的結構強度。經過5年的努力,鞍鋼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加工設備,能軋制質量不輸於美俄的甲板鋼,被稱為「軋機之王」。從改造到交付,「遼寧」號用了7年時間,成功改造了第一艘航母,也基本完善了我國的航母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