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的北歐人告訴你:永遠不要為了工作,拋棄好生活

2019-11-15     北歐生活日誌

近幾年的全球幸福國家排行一發布,北歐國家又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注意。前五強行占了四個,前十全部上榜。

全球幸福指數報告

挪威在今年的排行中趕超丹麥,位列全球第一,丹麥第二,冰島第三。芬蘭位於瑞士之後,排名第四。瑞典第十。

前幾天與一位芬蘭朋友聊天,聊起這個指數,我問他有沒有一種驕傲的心情。他調侃說:「這裡冷得要死,東西又那麼難吃,自殺率還全球領先呢,哪裡幸福了。」

我笑笑,果然猜到了芬蘭人的自黑精神真是浸到骨子裡了。除了冰球,好像真的沒有什麼能夠喚起他們民族自豪感的東西了。

今年報告的評分標準延續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社會保障、預期健康壽命、人生選擇自由、慷慨程度、政府腐敗程度六大因素。數據統計來源於機構分別對 150 多個國家的 1000 多人提出的主觀性問題:

「如果用 0 到 10 分來評價你們現在的生活,10 代表最好,0 代表最糟糕,你會怎麼評?」

對於北歐五國而言,全方位覆蓋的社會福利,高度清廉的民主環境,強烈的社會公信力,乾淨清潔的自然環境,還有不得不提的高收入,自然讓他們在這些指數上一點不輸,遙遙領先於世界前列。

但是,除了從這些定量的標準,冰冷的數據里看出來的幸福程度,北歐人民的幸福究竟是怎樣的呢?他們到底快樂嗎?他們在快樂什麼呢?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在芬蘭生活了半年多,關於芬蘭人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能力,一直以來是我最佩服的一點。

我時常聽到在國內工作的朋友各種瘋狂加班的日常。

在城市華燈初上之後,灌上幾杯咖啡,埋頭碼字,在深夜依舊熱鬧的街道打上一輛車,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這恐怕是大部分都市白領的日常。996,單雙休,這是太多人工作狀態里的理所應當。

但是在芬蘭一家戰略諮詢公司工作一周的經歷,徹底地打破了我這方面的三觀。

關於戰略諮詢公司的印象,我一直想像著裡面都是電影《親密敵人》里般的人物。風馳電掣的商務精英,雷厲風行的辦事效率,搭帳篷在公司睡覺的戰鬥狀態。更何況這是一家芬蘭頂尖的戰略諮詢公司,於是上班的第一天我就做好了全副武裝,瘋狂加班的心理準備。

但是沒想到原本六點的下班時間,到了五點,就開始陸續有人收拾東西走人。六點過後的辦公室永遠空空無人。而主動留下加班的我總是被老闆趕著出來:「呀,你怎麼還不走,快走吧。」 到了周五下午,甚至陸續有人開起了紅酒,喝完紅酒開開心心過周末去了。

這就是芬蘭的工作生活。

對於芬蘭人而言,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不是為了生活,而生活里也不只有工作。

對於芬蘭人而言,下班後的私人時間永遠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或許是用來陪伴家人,或許是用來會見好友,又或許用來投入自己的興趣愛好。跑步,健身,跳舞,踢球,甚至是做飯,只要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部分的時間,再忙也要留出來。或者說,再忙也不會讓自己忙出這個限度。

當然,這背後的自由自然是離不開上班時間內的高辦事效率。

工作的時候工作,生活的時候生活。哪一點,都馬虎不得。

突然想起之前看到過的一句話:「慢生活的本質歸根到底是對生活集中心力。擁有對生活的掌控權。」

北歐人的生活正是印證了這一點。

自由選擇生活的權利

《曉松奇談》在聊北歐的時候,高曉松問兩個學音樂的學生說:「你們學音樂的,以後能找什麼工作呀?」

「工作」?北歐學生一臉詫異地反問道,「我們因為喜歡才學的。為什麼要考慮這個呀。」

關於對生活的自由選擇,在北歐的確是一件不得不令國人略顯羨慕的事情。在我同班的研究生同學中,有好些是已經有20多年工作經驗的「大媽」級學生。她們或許是因為自己興趣愛好,或許是因為專業領域需要,選擇重新回到學校。

當然她們離開工作重回課堂,完全不用冒著辭職的風險,全年的假期,還有一定的學生補貼。這個決定的背後,不僅有每個個體為自己做選擇的自由,還離不開社會體系對每個人的全方位保障。

我還認識一個現在在瑞典讀本的妹子,明明早些年就修完了一個國貿的商科學位,出去浪了幾年,看山看水看世界,看完之後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建築學,於是又重新申請學校,從頭開始學起。

二十六七歲,這個在國內談婚論嫁正當時的年齡,在北歐的大學校園裡是再普遍不過的年齡了。

在北歐,你會發現年輕人並不趕時間,也完全感受不到他們身上那份對未來的焦躁。

每個人都踏踏實實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別著急,出去玩兩年,工作兩年,等知道了再回來選。如果發現自己選錯了,也沒關係,發現得再遲也不會晚,只需要給自己找一個新的起點,再次出發。

眾樂樂不如獨樂樂

在中國文化里,我們常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但是,這個理念在北歐文化里恰恰是完全相反。

來芬蘭之前,我就聽說了芬蘭人的各種冷漠。比如說,下班後會各自回家,不會和同事出去喝個酒聊個天;和住了二十多年的鄰居,見了面也不一定會打招呼噓寒問暖下。公交車上,打死都不會和陌生人坐鄰座,更別提搭訕了。

這就是我刻板印象中冷漠的北歐。來了芬蘭之後,許多東西的確被應證了,但是給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他們不依靠任何人就能得到快樂的能力。

在國內,我們時常能在各種場合看到各種抱團的現象。讀書的時候上廁所要一起;去圖書館要一起;工作的時候團建要一起,outing要一起。孑然一身,形單影隻,從來都不是什麼開心的代名詞。

而在芬蘭,獨身一人是一種常態,但它並不一定會因此帶來內心的孤獨。在酒吧,你可以看到一個人品酒的紳士;在食堂,你會看到許多一個人吃飯的身影;在圖書館,更是很多人用著一張空空的大書桌的景象。

在這裡,你能感受一個人的快樂不會和任何人捆綁雜在一起。沒有誰會去取悅誰。

人們因為喜歡而去做一件事,也因為做了自己喜歡的事,而感到更加幸福。

如果是不喜歡的事情,就算是和再親密的人,也不會委屈自己去做。

在家庭生活里,父母也不會為了孩子去犧牲太多;孩子也不會因為上一代的愛而被綁架。

這就是北歐人的自由。這就是北歐人的幸福。


註:本文轉載自U趣

配圖/吳卷卷

文字/吳卷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atEbm4BMH2_cNUgXH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