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在線
于都縣馬安鄉上寶村
馬安鄉,因鄉政府附近有一座形似馬鞍的石灰山而名。
上寶,乃馬安鄉北面的一個古村落,地處雩山腳下,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溝渠縱橫,水源充足,山川相映,鍾靈毓秀。順著進入村子的寬闊村道,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蜿蜒於房前屋後。小溪溪水潺潺,當地人喚其為「寶溪」。
又傳,明代初期,史稱江南第一宰相,贛州興國縣鍾紹京的後人——鍾英朗來此放鴨,發現這裡水源充足,水裡的泥鰍、黃鱔、田螺豐富,為鴨子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鴨子到此後產蛋量高,長得也結實。於是搭了一座茅棚在此長期放養,晚上則把鴨關在棚內生蛋,並且從此畜禽興旺,生活富裕,便迷信是上天保佑,於是在茅棚旁建房,取名「上保」,後人因筆誤寫為上寶,遂得名。
香樟、松竹東一棵、西一簇地散落在村頭屋後;形狀各異的池塘星羅棋布於村子周圍;古色古香的宗祠鱗次櫛比,穿越其間,一堵堵寬厚的古牆殘垣不時閃入眼前,一口古井在馬頭牆下終日與影作伴……這裡古樸清麗,這裡古韻悠然。2003年6月被列為全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11月又被列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幾百年來,鍾氏聚族而居,依靠宗族制度來凝聚族眾、維繫秩序。村中宗族活動遺址隨處可見,特別家族譜牒和遍布村巷的上保宗祠,更是難得一見的人文景觀。
村中最有名氣的宗祠當屬上寶圍屋祠堂群,也叫鍾氏古祠堂群,由總祠和17座房祠組成,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整個祠堂群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至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才基本建成。祠堂群中的祠堂各具特色,它們共同組成古村中最具古韻的「風景線」。
總宗祠為「世德堂」,其規模最大,建築面積約300多平方米,分上、下兩祠,四廳三井。其他分宗祠均為一井二廳,並以總祠為首,在其後左右分布。結構精美、寬敞高大的廳堂,飛檐翹角、絢麗藻井、高大的拱門,大麻石條與光滑的鵝卵石鋪成的天井,讓人看到了古建築的精緻與雄偉;滄桑斑駁的青磚牆上雕刻的「興仁」「敬宗」「尊祖」等清晰的繁體字樣,讓人看到了客家人的傳統美德。在祠堂群間穿行,是一種追尋,一種享受。
世德堂高大氣派。祠堂門檻特別高,粗略估計約有60多厘米,整座祠堂的房頂由8根巨大的柱子撐起,抬梁與穿斗式結合,兩側山牆開門通外,中間有一個碩大的天井,方便採光和通風。進門的房頂上有一個三環的八角形天棚,彩繪、木雕精美,畫的都是鍾氏名人故事和寶溪的風景。祠堂地面鋪設青磚,八根大柱下都有白雲石的八角形柱礎。堂後兩側開拱門通內院,天井以磚砌成,井底鋪卵石,兩側開拱門通向祠外。
「世德堂」宗祠大門外,是一個寬闊的大院,院內可同時擺幾十桌筵席。300多年來,每年的清明節,鍾氏都要在這裡舉行隆重的集體祭祖活動,人們在這裡集體就餐。
院內正對大門矗立有八根石柱,叫旗杆石,也叫名人石。一根旗杆石代表一個「名人」。「名人」主要是指當時家族裡省級以上的幹部。據村裡老人介紹,家族能有這麼多的「名人」,主要得益於家族對教育的重視。村裡小孩念書,從小學到大學,學費都由祠堂里的「義倉」提供。「義倉」,是鍾氏家族通過收取良田的租金,來保障教育的資金庫。新中國成立前,這個宗祠除了用於祭祀外,還是鍾氏家族興辦的學館——朴也小學的教室。
上寶村以其傳統厚重的儒家思想,承傳著「提倡敬宗尊祖、醮祖及時、同族和穆、耕讀為本,反對不孝不悌、閒遊賭博、誘人邪教、砍伐後龍……」的樸素家規和客家文化理念,甚至衍生出了獨具文化特色的《百行孝為先詩》《治家格言》《家訓十則》和《寶溪八景詩》。據《鍾氏族譜》記載,明代至今有萬餘名鍾氏後人從這裡走向天南地北。
在祠堂群外,還有幾處寬2米左右,外層用磚石包裹,中間夯了厚土的圍牆遺址。這就是上寶土圍牆遺址,圍牆建於咸豐八年,當時有6個碉堡和東西南北四扇門,所圍面積1萬多平方米,是當時鐘氏抵禦外來侵擾的堡壘。
堡壘在當年可謂是「堅如磐石」「固若金湯」。1931年12月26日,彭德懷、滕代遠的紅三軍七師和九師展開了圍攻馬安上寶土圍的戰鬥。戰鬥進行了23天,不可謂不艱難。
(供稿:于都縣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