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鄉村醫生「一隻手」扶貧路上譜真情

2019-11-29     於都信息網1


在梓山鎮潭頭村,有這樣一名村醫,雖然只有一隻手,但身殘志堅的他在潭頭村堅守三十年,用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和精湛的醫療技術奮戰在脫貧攻堅的最前線,贏得村民的喜愛和推崇。他就是梓山鎮潭頭村鄉村醫生孫兼軍。

11月26日,記者來到梓山鎮潭頭村衛生室看到孫兼軍時,正好趕上孫兼軍要去上戶看病,記者便一同前往。一走進貧困戶李秀英家中,顧不上喝一杯茶,孫兼軍就忙著給李秀英測量血壓,儘管只有一隻手,戴聽診器、除氣、充氣,孫兼軍這一整套動作嫻熟又精準,檢查完後,他便把給李秀英準備的中草藥拿出來,叮囑她要按時服藥。

貧困戶 李秀英

「孫醫生經常來我家裡上戶,給我和老伴看病,送醫送藥上門,告訴我怎麼熬制,怎樣吃,我們很感謝他。」

量血壓、打針抓藥,孫兼軍動作十分麻利,因為只有一隻手,有時也不太方便,但是孫兼軍積極鑽研,勤加訓練,順利解決了這些難題。

鄉村醫生 孫兼軍

「一開始行醫的時候,我只有一隻手不大方便,抽藥水的時候,特別是打屁股針時不好打,我就想了一個辦法,用左手把針筒夾在肚皮上,夾住以後,再用右手來抽藥水,打針的時候,也用左手輔助,撐開患者的皮膚,讓患者的肌肉不要繃得那麼緊,再注射,減輕患者的疼痛。」

說起左手的情況,孫兼軍告訴我們,1976年冬的一天,因為一次意外,自己左手腕部受傷流血,在一個江湖郎中那裡胡亂包紮了一下,隨後被人用大板車推到縣人民醫院治療,因失血過多、組織壞死,最終左手腕部以下被切除,從此他就只剩下一隻手了。

鄉村醫生 孫兼軍

「當時這個手扎到的時候我14歲,本來不用鋸掉的,就是因為當時醫療條件差,錯過了治療時機才造成我的遺憾,那時候我就立志要當一名好的醫生,為老百姓解決因為缺醫少藥出現的事故。」

近年來,脫貧攻堅成為了村裡的頭等大事和首要任務。作為一名老黨員,孫兼軍不待揚鞭自奮蹄,始終衝刺在健康扶貧急難險重的最前線、最難處。對一些重點簽約服務對象,孫兼軍視病情而定主動將每兩月一次的隨訪周期縮短至每月、每周一次,個別對象甚至每隔一兩天就隨訪一次。

劉西江是村裡的貧困戶,因脊髓囊腫導致下身癱瘓,這些年,孫兼軍隔三差五來到他家,為他做康復指導,反覆囑咐劉西江要每天堅持做康復鍛鍊。

貧困戶 劉西江

「孫醫生每次來,都要給我量血壓並指導我做康復鍛鍊,到現在我已經可以扶著輪椅走路了,我要感謝孫兼軍醫生。」

生命非兒戲,健康無小事,在日常工作中,孫兼軍總是嚴守行醫規範,細上加細,慎之又慎,對村衛生室處理不了的疾病及時轉診不拖延,對沒有十足把握的疾病堅持會診不蠻幹。從醫34年來,孫兼軍從未發生醫療和公共衛生質量事故,實現了醫療衛生服務零差錯、醫療糾紛事故零發生。

梓山鎮中心衛生院院長 張飛華

「我們孫醫生身體雖有殘疾,但是他心有大愛,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始終把衛生事業放在首位,尤其是今年在脫貧攻堅工作上,我們醫院提出「4+1模式」後,他按照村不落戶、戶不落組,組不落人的模式要求,一戶一戶到位 。」

如今,年近花甲的孫兼軍,依然盡心盡力地為每位前來諮詢的患者細心診斷,解惑答疑,教他們如何預防疾病,提高保健意識。

孫兼軍將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生他養他的土地,給了信任他的村民。他用堅守詮釋了醫生的職責,如今他依然堅守在醫生的崗位上,為父老鄉親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來源:于都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郭順/於都發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x2Lt24BMH2_cNUgyKT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