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孔子「四絕」,看人看事再不會出錯

2019-10-09   尼古拉斯憶心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從孔子身上,我們參悟的不僅是學識,讀懂的更多是人生。

《論語》有言:「子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思是說孔子戒絕四項事情:不臆斷,不絕對,不固執,不自大。

這段話是弟子們對孔子周遊天下,終成至聖的一生總結。

我們在為人處事過程中,如果能學會孔子「四絕」,看人看事就再不會出錯。

不臆斷

毋意,就是為人處世,不要太主觀臆斷,認為自己的意見就一定對,別人的意見就不對,這是每個人常犯的毛病。

在《孔子家語》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孔子受困於陳、蔡之地,跟隨的人七天吃不上飯。子貢拿著攜帶的貨物,偷偷突出包圍,跟村民換得一石米。

顏回、仲由在一間破敗的土屋下煮飯,有塊燻黑的灰土掉到飯中,顏回把沾著灰土的飯取出來吃了。

子貢在井邊望見了,很不高興,以為顏回在偷吃。子貢把顏回一個人偷偷吃飯的事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德之人,雖然你這樣說,我還是不懷疑他,那樣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這裡,我來問問他。」

孔子把顏回叫進來說:「前幾天我夢見了祖先,你做好飯趕快端上來,我要進獻給祖先。」

顏回說:「剛才有灰土掉入飯中,如果留在飯中則不幹凈,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沾著灰土的飯吃了,這飯不能用來祭祖了。」

孔子說:「這樣的話,我也會吃掉。」

孔子教育弟子們說:「平時,我最信任的就是顏回,可是今天見到他抓飯,我還是會懷疑他,所以不要隨意用自己的看法去臆斷別人。」

許多事情,眼見的不一定為實,也不一定是事物的全部,只看表面,或道聽途說就主觀臆斷,輕下結論,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斷。

人常常會以自己的所知所見、固有思維衡量問題,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情趣喜好,自己的利益角度去看問題,就很容易出錯、出偏。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我們為人處世,不要先入為主,不以主觀臆測,妄斷客觀事實,凡事需謹言慎行,不輕易下結論。


不絕對


毋必,是指看問題、處理問題,不絕對,要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

一個秀才進京趕考,這是他第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到了京城住在一個旅店裡。

晚上他做了兩個夢:一個夢是夢見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夢見下雨天自己帶著斗笠還打著傘。

他特別不解,然後就去找算命先生解夢,先生說這還不明白嗎,在牆上種白菜,豈不是白費?下雨戴斗笠打傘不是多此一舉?

秀才一聽,非常的沮喪,就回旅店收拾行囊準備回家,店老闆問他怎麼了,他把自己做的夢告訴了老闆。

老闆大腿一拍,說這是好事啊,牆上種白菜不是高中嗎?打鬥笠帶傘不是有備無患嗎?

秀才一聽頓時心情大好,參加了第二天的趕考,中了探花。

天下事沒有一個「必然」的,所謂:「吾欲於世,而世未吾之欲。」

好壞、善惡、成敗,得失都是相對的,也是相互轉化的。時間在變、條件在變、結果也在變。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物極必反。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絕對的事物,不要用絕對的眼光去看問題。


不固執

毋固,就是不固執己見,不墨守成規,不自滿自傲,不偏知偏見。

人最大的愚痴莫過於固執己見,認死理當真理。

我們身邊都有一些固執己見的人,經常是明眼人都知道他的說法、做法、想法是錯誤的了,但是仍然無法說服他們。

前段時間,一位丈夫不願在妻子的無痛分娩書上簽字的事件上了新聞。

因為害怕影響孩子,所以丈夫拒絕給妻子上麻醉。

無論麻醉醫生如何解釋,保證無痛分娩的麻藥不會對產婦和胎兒造成影響,丈夫的態度依舊堅決。

因為對麻醉相關認識的缺乏,丈夫始終固持己見,最終忍受不了疼痛的妻子,直接喊出「我恨你一輩子」。

當我們發現自己陷入偏激、固持,先別做一個急於反駁的「槓精」,捫心自問是否存在認知上的局限,如果沒有絕對的把握,那就聽一聽別人的意見吧。

如果你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固執,除了刻意的提醒自己及時反省之外,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去學習,去閱讀,去思考,固執自然會有所改善。



不自大

毋我,就是不自大,不自以為是,不以自我為中心。

人在世間做事,需要獨立自主的能力和膽魄,但自主能力強,並不是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

不以自我為中心,懂得推己及人,換位思考,遇事替別人想想,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三國時期的蜀國,自從諸葛亮去世之後,便由蔣琬主持朝政。

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言語。蔣琬每次和他說話,他都只應不答。

有人說:「楊戲對您太過怠慢了,您為什麼還要用他?」

蔣琬坦然一笑,「人都有各自的秉性。你讓他阿諛奉承,違背了他的本心;讓他當眾說我不好,我又下不來台。他考慮到我,我也理解他。」

後來楊戲為他出謀劃策,解決了不少問題,後人都稱讚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每個人都要自尊,每個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一個人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自然能收穫好人緣;承認每個不同的存在,生活處處多姿多彩。

一個人有無智慧,是否受人歡迎和尊重,能否干成一番大事,看人看事是否準確,看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很大程度上與孔子「四絕」有關。

它體現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心態和價值觀,反映出一個人的智慧和境界。

孔子「四絕」,都是我們經常遇到的一些做事做人的方法,但任何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但這值得去做,因為在那之後,你會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