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500強數量超美國,但還不能太得意

2019-08-07     檢察風雲雜誌

文/張程 圖/網絡

2019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企業總數首次超過美國,達到129家,成為全球世界500強企業最多的國家。這一點頗為令國人自豪。許多媒體紛紛關注和報道。但是細看這份榜單,喜中也有憂,從這些大公司的盈利能力、國際化程度和高新技術產業所占比例的角度來看,中國公司的整體實力仍與已開發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

大國企是絕對的主角

國人對於財富榜、世界500強榜單的關注由來已久,可能因為比較重視,所以格外認真對待,因此中國在這些榜單上的占比和排名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快速上漲。以財富雜誌每年發布的世界500強公司排行榜來說,中國公司的占比從1998年的僅6家,到如今已經有129家,20年間占比從不到美國的三十分一,到一舉超過了第一「大戶」美國,這個逆襲的過程確實令人讚嘆。但是這種超越在某種程度和我國的經濟結構有很大關係。

縱觀以往歷年世界500強榜單中的中國企業,你會發現國資、國企在這中間占據了絕對的主流地位,是中國上榜公司群體的四梁八柱。甚至你會發現,民企起起落落、來來去去,但是國企總是穩如泰山,且在拾級而上。

據本刊記者初步統計,2019年發布的這份榜單中,央企就占了48家,地方國企和財政部出資企業共有三十多位。在上榜的129家公司中,有80多家屬於國企,占比超過三分之二。

過去十幾年中國企業入選世界500榜單數量不斷增長的背後,與國企的大量合併有很大關係。2003年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設立,當時其下共有196家直接受國資委管轄的國企,又被稱為央企。隨後,首任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2003年時提出「到2010年把央企總數縮減至100家以內」的目標。李榮融對於推進央企重組態度明確,其「(央企)要做到各自行業的前三名,做不到的,你就自己找婆家,你找不到的話,我給你找」的名言時至今日依然為人所熟知。

在李榮融的主導之下,央企合併的速度較快,因此也產生了許多巨無霸型的大央企。至2010年李榮融任期結束,7年時間內央企數量從196家減少到了123家,央企進入世界500強榜單的數量則從6家增加至40家。

李榮融退休之後,繼任者繼續推進「做大做強」央企的政策。截止2019年7月,隨著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國資委監管的央企數量已經減少到96家,而進入世界500強榜單的央企數量則上升至48家。隨著央企的合併,未來這一數字還將繼續上升。

相比較而言,西方已開發國家進入世界500強榜單的基本上都是民企,2019年的世界500強榜單中,美國有121家企業進入榜單,其中僅有美國郵政一家為國企,其他全部是民營企業。

上榜企業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雖然世界500強榜單是以營業收入作為排名依據,但是盈利能力也是衡量公司競爭力的重要的參考指標。且盈利能力有時比營業收入更能說明問題。據本刊記者初步統計,中國上榜的129年公司2018年利潤總額為4388億美元,其中117家為盈利,12家處於虧損狀態。

在盈利的公司中,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十分突出,「五大行「加上國家開發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等10家銀行的利潤總額便高達2067億美元,占到全部上榜公司總利潤的47%。這還沒有算上中信集團內的中信銀行、光大集團內的光大銀行、以及郵政集團內的郵政銀行。如果將這三家銀行的的利潤加上,占比將超過50%。

中國銀行業的賺錢能力十分強大,在全球最賺錢的十大公司中,工農建中等四大行全部入選,也是中國僅有的四家進入前十的公司。相比較而言,雖然美國的商業銀行吸金能力同樣很強大,但其利潤總額僅占全部美國上榜企業總利潤的18.3%。

按照財富雜誌的分類,如果不計算11家中國銀行的利潤,中國其他108家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只有19.2億美元。而美國如果除去8家銀行,其他113家企業平均利潤仍然達到52.8億美元。這個數字是中國企業的近3倍。

從銷售利潤率來看,上榜的129家中國企業的平均銷售收益率僅為5.3%,不僅低於美國平均7.7%的水平,而且低於全球平均6.6%的水平。129家中國企業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9.9%,同樣低於美國企業15%的平均水平,及全球12.1%的平均水平。從賺錢能力來看,上榜的中國企業仍有待加強。

當然,中國企業賺錢能力沒有那麼強,也有一些客觀原因。前面我們已經談到,在上榜的129家企業中,國企占據了絕對的主力位置。而我國的國有企業除了肩負經營任務,很多時候還帶有政治任務,例如創造就業崗位、保障國民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維護社會穩定等。由於有著多重任務,因此在賺錢能力上自然很難與完全市場化經營的西方企業相比,這種中國特色的大型國企,或許也是拉低中國企業整體賺錢能力的重要因素。

如果僅看中國的民營企業,賺錢能力其實尚可,例如阿里巴巴公司2018年的銷售利潤率為23.32%,騰訊公司2018年的銷售利潤率為25.17%,像華為、格力電器、美的集團、小米集團這樣的製造業企業的銷售利潤率也有7.7%~13.1%。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除了部分具有技術優勢的優秀企業之外,很多民營企業的盈利能力依然有待增強。同樣,許多大型國有企業的盈利能力也有待加強。

產業結構仍有短板

相比於美國上榜公司,中國上榜公司的行業分部多集中在能源礦產、金屬產品、工程建築、銀行、商業貿易等領域,這些領域往往是資源密集型產業,並且基本上由國家大包大攬。相對而言,中國上榜公司中缺少一些與人們「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相關的公司。尤其是基礎的民生領域,中國有近14億的人口,然而卻沒有一家娛樂公司,沒有一家食品生產公司,沒有一家家居、個人用品公司,沒有一家服裝公司,沒有一家飲料公司進入世界500強。相反,在這些方面美國卻有迪士尼、寶潔、耐克、可口可樂等世界知名的大公司。不過在居住方面中國企業搬回一局,上榜的5家房地產企業全部來自中國。

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中國也缺少能夠輻射全球的大型跨國公司。相比較而言美國則有一眾面向全球大把賺錢的公司,例如在全球前20大最賺錢公司中,美國除了有銀行等金融公司,還有蘋果、Alphabet公司(谷歌母公司)、英特爾、facebook等四家科技公司,而中國只有5家銀行進入這一名單。

當然我們的目光不僅僅要看到世界500強榜單,畢竟這僅僅是以營業收入規模為主要依據的排行榜,規模大能說明一些問題,但是不能代表全部。例如被公認的一眾西歐老牌已開發國家,他們上榜的企業數就並不多。法國上榜企業31家,德國上榜29家,英國上榜16家半。但是誰都知道這些老牌已開發國家在高新技術、先進位造方面有著領先全球的優勢。與「大」相對應,這些國家有著眾多小而強、小而精的優秀公司。

德國製造享譽世界,一向都是品質的代名詞。人們提起德國腦海中便會浮現西門子、寶馬、奔馳、博世等世界知名企業。但其實德國的強大並不是僅靠這些大公司,德國還有一眾不為人知的「隱形冠軍」公司,他們雖然名氣沒有西門子、奔馳、寶馬響亮,但是他們在各自領域中都是行業的絕對領導者。例如德國豪尼公司,全球唯一一家能夠提供全套捲菸生產系統的企業,占據高速捲菸機械市場90%以上的份額。德國福萊希公司,專業的伸縮狗鏈製造商,占據全球市場80%的份額。德國布里塔公司,專門生產濾水器,占據了全球同類產品市場份額的85%。像這樣的「隱形冠軍」德國還有很多很多。

據提出「隱形冠軍「概念的赫爾曼·西蒙教授統計,截止2018年底,全世界共有2734家「隱形冠軍」公司,其中德國擁有1307家「隱形冠軍」,是數量最多的國家。其次是美國366家,日本220家,瑞士110家,而中國僅有68家。這個數據不一定非常準確,但已經能說明一些問題。

雖然現在中國已經是全球擁有最多世界500強大公司的國家,但是正如前文所述,我們可能還不能高興地太早。因為中國上榜的公司以國企為主,這些國企的盈利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激活。除此之外,在高新技術、先進位造和與人們日常生活、娛樂、健康相關的領域,中國缺少一批優秀的公司。就民營經濟而言,與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中國也缺少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隱形冠軍」。中國需要進步的地方依然很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VHDfWwBvvf6VcSZQO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