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棲
披閱古籍,常見《官箴》《牧鑒》《臣軌》之類的從政格言,雖說其中不乏「忠君」「愚民」的封建糟粕,但它瑕瑜共存,那些要求官吏廉潔執政、奉公去私、循理守法、體恤民眾以及處理同僚關係的經驗之談,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鑑作用。「為官須『直』」即為其一。
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史魚以「直」聞名遐邇,曾受到孔子的盛讚:「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國家政治清明抑或黑暗,史魚都是像箭一樣「直」,不投機、不曲阿、不鑽營。
為官須「直」,首先要為人正直。人們常說:「做好官先得做好人;好人未必都能做官,但好官必須是好人。」清代乾隆年間的錢南園,曾官居江南道御史、通政司副使,因為人耿介,《清史稿》讚揚他「以直聲震天下」。錢南園的為人正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上司從不媚悅,「以曲逢為恥」;二是對民眾從不施淫,他認識到「若動逞意氣,故作威稜,此怨府也」,會受到民眾的側目和反對。他與封建官場上那些「對上像狗,對下像虎」的官僚相比,顯得正派多了。
說話率直,也是「為官須『直』」的重要方面。在權勢相傾、利祿薰心的封建官場,官吏說話頗講究「藝術」:什麼朝代說什麼話,從不說當朝執政者的壞話;看上司的臉色說話,從不說心裡的真話;粉飾太平,歌舞昇平,光說一些空話、套話、假話。秉公直言,實話直說者如魏徵那樣的「直言者」委實是鳳毛麟角。
為官須「直」體現在辦事方面,則是去私奉公。說起封建社會的官吏辦事公道者,自然會使人懷念起包拯。替天行道,為民請命,使包拯贏得了「包青天」之美譽。難能可貴的是,包拯不畏權貴、直諫彈劾,令其「直」聲為世人所敬仰。如宋仁宗因寵愛張修媛,便推恩提拔她的伯父張堯佐,把他從職方員外郎擢升為提點開封府諸縣鎮公事;隨著將張修媛冊立為貴妃,再升張堯佐為掌管全國財政的三司使;到了皇祐二年,又授張堯佐以宣徽南院使、淮康軍節度使、景靈宮使和同群牧制置使,一天之內,驟升四使,前所未有,轟動朝野。包拯上奏《彈張堯佐》,一方面斥責張「比緣恩澤,不次超擢」;另一方面,敦促皇帝「思己前之失,為杜漸之制」,降詔「申敕中書門下」,要求收回成命,「罷一切內除曲恩」。懾於巨大輿論壓力,宋仁宗不得已罷免張堯佐的宣徽、景靈二使,令其出鎮河陽。包拯的直諫廷諍有力衝擊了一回吏治渾濁的裙帶風!關於包拯,後人稔熟、崇敬、讚譽的不正是其「直」嗎?立身制行,本諸一心。
為官須「直」,還應有寬容的一面,「不至害政,宜為包容」。(元·張養浩《牧民忠告》)宋人張齊賢在太宗、真宗兩朝為相,他有一首《自警詩》,其中有兩句富有哲理:「無私乃克己,直道更和光。」「和」者,寬容也。為官正直和寬容是相輔相成的,「直須和輔助,和賴直交相」「能和又能直,行己自芳香」。當然,這種為政的境界在那個時代是難以達到的。
封建社會在我國早已壽終正寢。然而,「為官須『直』」的官箴並沒有過時,它仍然像一面鏡子,照出那些媚上、媚勢、媚富者的醜惡嘴臉;照出那些為一己私利不敢堅持原則、恪守真理,不敢在壓力下講真話者的虛偽嘴臉;照出那些患得患失、錙銖必較者的卑劣嘴臉,讓大家想一想「直」者的可貴可歌。其實,共產黨人所代表的利益和從政的宗旨,以及時代所賦予的現代政治文明特質,遠非包拯、張齊賢等封建社會官場「直」者可比擬。因此,共產黨的領導幹部理應是「為官須『直』」的典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7_hPHAB3uTiws8KcUQ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