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為什麼這麼便宜?

2020-05-11     老楊品談

原標題:雞蛋為什麼這麼便宜?

1

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最後一年過去五個月了,受疫情的影響日子都不咋好過,窮的有窮的難處,富的有富的難處,有在海關工作的朋友說,放帶薪假都放夠了,天天不上班太無聊。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說: 疫情對經濟總量的衝擊顯著大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

放在全球看,這種衝擊所產生的能量還沒有全面釋放,後續的結果還要慢慢看。

平時和朋友聊天,大家說現在最大的壓力是還貸,主要是房貸和信用貸兩項。這五個月來,有多少人沒收入很難統計,但做實體生意的,特別是服務業,大家都是負收入,也就是都虧了錢,更沒有辦法還貸。

4月10日,人民銀行發布了第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第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了7.1萬億,也就是負債量增加了這麼多。到三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160.21萬億元,同比增加了12.7%。3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08.09萬億元,同比增長10.1%。 也就是說208萬億的貨幣總量當中有160萬億是貸款,占比77%,這種壓力當然相當大。

2

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以下簡稱CPI)同比上漲4.3%,食品價格上漲18.3%。 2020年第一季度,CPI比去年同期上漲4.9%,食品煙酒、消費品類和服務類成為CPI上漲主力。

這半年來,低價的煙酒價格上漲幅度非常大,比如原來7塊一瓶的白酒漲到9塊,6塊一包的煙漲到了7塊。

主要原因是近三個月的停產造成的產能下降,但是這種低檔消費品的價格一旦漲上去,即使產能恢復了也很難下降。

一方面是漲了一塊兩塊錢表面看對整體經濟影響不大,行政部門不願意管,也沒法管;第二方面是生產方也不願意把到嘴的肉吐出來,可對於低收入的消費者來說影響卻相當大。

一般講,通脹率超過2.5%就進入了高風險期,近5%的通脹是相當高的。

而一個非常的意思的現象是,因為我們是沒有福利的國家,物價上漲並不會對國家帶來多大壓力,不用犯愁發給老百姓的錢不夠花,因為根本沒發。

這時老百姓就會選擇不消費或降低消費,從而表現出通縮,而不是通脹。這樣的結果就是物價上去了,供給方因為銷量減少也沒賺到錢,經濟就會進一步萎縮。

3

在食品煙酒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情況下,有一類產品非常奇怪,價格幾乎降到十幾年來的最低,這個產品就是雞蛋。

雞蛋的價格為什麼沒有像其他食品漲上去呢,反倒降到了這麼低呢?難道是疫情之後大家都不吃雞蛋了嗎?

原來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疫情的影響,物流出了問題,產地的雞蛋運不出去,造成了積壓。

但是,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會有地方賤,有地方貴。比如養雞集中的農村會賤,而人口集中的城市會貴,但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而是城市同農村一樣賤。

還有一種說法是周期性的表現,雞蛋貴的時候雞養多了,開始進入了下降周期。

從一月末到四月,有一個最受害的行業就是孵化產業,因為活體不讓運輸,很多孵化出來的小雞都整車活埋了。再加上,從去年下半開始雞肉價格上漲,很多淘汰雞很早就宰殺賣肉了,所以,總體蛋雞的數量並沒有增加。

還有一種說法是飼料價格下降,造成了養殖成本下降。但從玉米和進口大豆的價格看,價格不但沒有明顯的下降,反而是上漲了,所以,這個原因也不成立。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雞蛋價格的下跌呢?

歸根到底還是疫情的影響。

一是疫情讓一些工業企業停產,而雞蛋的生產並沒有停止。

比如在澳門銷售量最大的蛋卷,因為沒有旅遊,蛋卷幾乎是停銷了,但是雞還在下蛋,這就造成了供應過剩,工業用蛋的大量減少讓雞蛋一下子多了起來。再比如,因為疫情的影響,大家都在家裡自己做飯,城市中的蛋糕店大面積關張,這個數量也是十分龐大的。

二是集體性用餐量的減少,使宜銷品的消費減少。

比如,現在大部分工廠的食堂、學校的食堂都沒有開,最容易加工的雞蛋使用量劇減。家庭消費量與生產量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這種低價運營不是好事,養殖戶在沒有利潤的情況下會停止養殖,就像非洲豬瘟初期帶來的豬肉價格大跌一樣,後面就是無法想像的上漲。

現在雞蛋的價格比較低,肉比較貴,最好多消費雞蛋,讓消費量上去,幫養殖戶挺過難關。隨著全面的復工和學校的開學,需求就會增加,以免養殖戶淘汰蛋雞,最後雞蛋價格飛上天。

現在養殖戶淘汰蛋雞的速度已經加快了,全國淘汰雞的價格在3.5-3.8元/斤左右,比年前降了一塊多。

一個人一天吃兩個雞蛋還是沒問題的,最少也要一個,但在現實中基本沒有這個數量。

為了不讓以後吃不起雞蛋,現在就要多吃雞蛋,煮著吃,炒著吃,蒸著吃。

我是比較願意吃雞蛋的,算是童年記憶,小時候雞蛋是好東西,家裡雞下的蛋捨不得吃,要拿出去賣換油鹽醬醋的錢。

4

最後聊點閒話,關注主流新聞的人今天會看到這樣一句話: 災難是觀照民族靈魂的鏡子。

怎麼說呢?覺得怪怪的,因為觀照和關照諧音。

災難確實是一面鏡子,映照著世人的靈魂,拷問著我們的良知。

這是對一個人個體來說的,雖然能通過一個個個體勾勒出一個集體的群像,但那也不是民族屬性,而是利益群體展示,所以人們愛拍災難片,把人性中的惡與善都放大。

但一個民族真不需要用災難來觀照,這面鏡子最好沒有,想照也最好照常態下的自己,而並不是面對災難時的窘迫。

現在對於我們來說,疫情不是大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經濟,隨著疫情對全球的影響,從細小處入手拉動內需是重中之重的問題,一天多吃兩雞蛋更現實。

不用沒事總照鏡子,沒啥好照的,喜歡總照鏡子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有自戀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U1xYHIBd4Bm1__Y4y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