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系列電影對雙方主帥的對比刻畫,真是絕了

2019-09-30     梁鵬飛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今天咱們繼續回顧《大決戰》系列三部曲電影。

在《大決戰》電影拍攝之初,導演組就設定了主線,就是要反映出毛主席為首的我軍統帥部和蔣介石為首的反革命統帥部鬥智斗勇,所以電影里,毛主席和蔣介石的戲份特別足。

電影不僅講述歷史進程,也對比展現了兩個主帥的完整人物形象,從各個不同的角度。

今天咱們就來欣賞一下,電影如何來對比展現雙方主帥。

從哪裡開始呢?自然要從中原決戰時,雙方圍繞戰役部署的隔空對話,電影刻意把雙方進行戰略指揮的鏡頭放在了一起。

雙方主帥依次現身。蔣介石在南京總統府,手下將領濟濟一堂。


毛澤東在西柏坡,會場包括他只有5人。



接下來,就是雙方的鏡頭進行無縫切換,各自發表了戰前動員。這段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是《淮海戰役》乃至大決戰三部曲電影最為精彩的段落,沒有之一。

台詞,想必很多讀者都能背誦。這裡還是引用一下。

[蔣介石]徐州地方,歷代大規模征戰五十餘次,......所以古來就有問鼎中原之說。

[毛澤東]......現在看來,正是蔣介石破釜沉舟,調集了他最大的一個戰略集團,南線戰略決戰才顯得這樣非同小可,這樣有聲有色。

[蔣介石]當年先總理令革命軍分三路會合徐州,興師北上,光復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見大勢已去,宣告退位。民國十六年四月,也正是在徐州城郊,我有幸親率數十萬健兒征討北洋軍閥孫傳芳、張宗昌,大獲全勝!

[毛澤東]......白熱化了、冒煙了,不能不燃燒了!

[蔣介石]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家都在談論著項羽被困垓下,仿佛這中原古戰場對我們決定了凶多吉少。二十年前,我從徐州踏上征途,開始了第二次北伐,中華秋海棠葉遂歸於一統。本黨本軍所到之處,民眾竭誠歡迎,真可謂占盡天時,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短短二十年之後,這裡竟至於一變而成為我們的葬身之地了麼?

[毛澤東]所謂戰略決戰,簡單說就是賭國家的命運,賭軍隊的命運,這個賭字很不好聽,可又找不到一個更恰當的字代替它,就是這麼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正是因為如此,事情臨到了面前,又禁不住心撲撲地跳,哪有這個道理,心慌地什麼呢?我們不怕燃燒,我們不怕白熱化,我們不怕燙著哪裡,我們的手不能發抖啊!

[蔣介石]無論怎麼樣,會戰兵力是以八十萬對六十萬,優勢在我!

[毛澤東]六十萬對八十萬,這是一鍋夾生飯,夾生就夾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雙方的鏡頭,也是交替出現。

坦率地講,光看台詞的話,蔣介石的語氣、用詞似乎更顯得悲壯,充滿了破釜沉舟的決心。



就是最後收尾這一句,顯得信心極為不足。




毛澤東雖然也強調這是賭,但是信心還是更強。




這是雙方主帥,在整個三部曲電影中,最為直接的對話,也是以此充分營造大決戰的氛圍。

除了這次直接對決,雙方主帥在其它方面也有不同對比。

我主要從對戰友(幕僚),和對家人方面來給大家介紹介紹。

我軍方面,毛主席的親密戰友周恩來是出現在他身邊次數最多的戰友。

比如《遼瀋戰役》中,林彪南下火車上,臨時改變主意發來電報要求轉過頭去再打長春,這個電報是先交到周恩來手上,他交待去拿給主席。讓正在睡覺的毛澤東大大發了起床氣。




還是要靠恩來安撫。

這樣的場面,在電影中出現數次,讓人印象深刻。看來毛澤東的脾氣只有周公可以對付。

《平津戰役》中,因為前方作戰不力,毛澤東又發了脾氣,還是得靠周公去哄。




當然,最後還是哄回去了。

毛澤東老是對手下大將發脾氣,像是林彪這次違背作戰意圖,對於整個東北作戰會有很大影響。但是將帥之關係,又很微妙,畢竟前方作戰還是將領實際操作。毛澤東發脾氣歸發脾氣,問題還是要解決,周恩來草擬電報,毛澤東說電報「還是由我來寫好了」,「措辭要嚴厲」。



總的來說,我軍這邊,主帥和將領之間的關係是正常而健康,雖然也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但是交流起來沒有問題。

相比之下,蔣介石這裡,和手下將領之間的關係就非常複雜。他對對手下總是刻意籠絡,充滿了舊時代江湖習氣。

比如在《淮海戰役》中,對嫡系將領杜聿明,最後要他撤出徐州南下。杜聿明不同意,因為放棄堅固城防,至於野戰,明顯對國民黨軍不利,而有利於善於野戰的我軍。

對此,蔣介石攻心為上,把杜聿明叫到南京,一番籠絡。說是專門給他過生日。



不僅給杜聿明過生日,對於杜聿明母親也是特意記掛,還專程讓蔣經國代表他去一下壽宴。把杜聿明感到得差點留下眼淚。

本來堅持的己見,也就只好聽從校長安排。



杜聿明是自己人,蔣介石對他尚且要籠絡。

對於傅作義這樣的地方軍閥,那更是要好好籠絡人心。

《平津戰役》一開場,蔣介石又是叫上蔣經國作陪,好好請傅作義吃飯。



所以,蔣介石和手下將領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他本身指揮能力有限,但是又好直接發手令給到前方師、團一級指揮官,整個大決戰三部曲,處處可見蔣介石的戰略決心,屢次更改,如此打仗,實在有點兒戲,難怪最後失敗。

也因此,將領和蔣介石這個主帥之間的合作,難免就很有問題。

杜聿明在被俘後也說,蔣介石有其過人之處,但是他是一個舊時代的人物。

再說說毛澤東和蔣介石對待家人的細節不同。

在大決戰三部曲裡面,毛澤東和家人的戲份不多,一個是《淮海戰役》中,他和毛岸英的短暫相遇。親自脫下自己大衣給毛岸英披上。



還有是《淮海戰役》開頭,和小女兒一起推磨。



《平津戰役》中,小女兒按照媽媽意見給他過生日。



毛澤東的天倫之樂戲份較少。

相比之下,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的戲份頗多,對其家庭生活有較多描寫。



還有一些其它家庭天倫之樂的鏡頭。比如和家人一起過聖誕節。這裡也點出了蔣介石是個基督教徒。



在這些鏡頭裡,蔣介石的形象其實顯得頗為正面。

比如在《淮海戰役》中,深夜蔣緯國和妻子來拜見蔣介石。當時蔣介石穿著睡衣,他還專門給兒媳婦道歉,以示這樣於禮不合。



歷史上的蔣介石,是一個比較講究禮儀,倡導國之四維的人。

相比之下,毛澤東顯得就比較浪漫主義,才不會像蔣介石這樣拘泥於虛禮。這些鏡頭對比,對二人的性格描繪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絕非是無用功。

其實通過雙方主帥的這些對比,就可以看出,大決戰之結局,早已註定。

《平津戰役》結尾,也是大決戰即將結束,蔣介石知道大勢已去,倉皇逃離南京,他知道自己這輩子恐怕是難以再回來了。



而毛澤東最後登上長城,俯瞰大好河山,和大決戰開頭相呼應。



朝陽升起,歷史即將翻看新的一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TM6mW0BMH2_cNUgiqZ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