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逗」孩子嗎?這些「逗」孩子的行為,會讓孩子越來越傻

2019-08-04     藍青櫻

親戚家兒媳婦剛生了二胎,頭胎是小女孩,現在已經3歲了。前幾天大家去他家做客,有一個大人想跟小孩子說說話,就開始逗她。

「云云,媽媽有了小寶寶,不愛你了。」

正在抱著小豬佩奇的云云,一下子不開心了,生氣地喊:「才沒有!」

那個大人又笑著說:「真的,媽媽不愛你也不要你了,你看,媽媽只抱著弟弟,不抱你。」

云云撇著嘴,眼睛裡開始蓄淚,她想向身邊的奶奶求助,奶奶也是笑著看著她,媽媽又在一旁忙著照顧小弟弟。

她「哇」地哭了出來,周圍的大人哈哈大笑起來。

我看不過去,把孩子拉到一邊,跟她說那些人是騙她的,讓她不要相信。我安撫了好半天,又趁她媽媽不太忙時,告訴云云媽媽發生的事,讓她抱著云云說了會兒話,云云情緒才穩定下來。

這種「逗」孩子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許多家長都不放在心上,覺得就是逗孩子玩一玩,說點兒俏皮話,看到孩子的著急反駁、生氣大哭,他們反而覺得有趣。

「逗」孩子也是有講究的,不能因為大人覺得好玩,而讓孩子受到傷害。

成年人想要拉近跟孩子的關係,有時可以適當逗小孩,逗他們開心,逗他們對話,逗他們去學到更多東西,或者誇獎孩子,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但凡事都要講求一個度,超過了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哪些逗孩子的行為是不合理的

1.不恰當的肢體接觸

有些大人在看到幼兒時,總是想要開玩笑。有時候會抱起孩子往上拋,一些膽小的孩子往往被嚇哭了。而且從空中落下時,孩子下墜里大,難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還有大人,會用手去碰男孩的「小雞雞」,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心裡厭煩,孩子多次拒絕不了後,心靈就會受到傷害。

很多幼兒是不太喜歡外人的觸碰的,比如摸頭、捏臉,會讓他們感到害怕、反感、無所適從。

2.恐嚇孩子

孩子們在幼兒時期,經常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好奇心,活潑好動,有些大人為了限制孩子的行為,就會用語言或者行動去嚇唬孩子,讓小孩子因為害怕而不敢去調皮。比如,「你再動我就打你了啊」,「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啊」,「你再哭狼就把你叼走了」,「你再調皮就把你賣了」……

3.逗哭孩子

大人看到孩子可愛就想逗一逗。孩子正在玩的開心,大人把孩子叫到跟前,故意對孩子說:「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啊?」孩子說都喜歡,大人還會不依不饒繼續說只能選一個,孩子想兩個都選大人不允許,孩子著急被氣哭了,大人就大笑起來。小孩子對大人說的話深信不疑,有些大人就對孩子說「你是垃圾桶旁邊撿來的」,然後看著孩子哭起來還說「孩子不禁逗」。

4.逗孩子吃有害的東西

有些大人不知輕重,自己在喝酒時,看到有小孩在旁邊,就故意逗孩子喝酒。小孩時期是腦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喝酒會影響人的智力發育。有些大人甚至會教孩子抽煙,故意逗孩子去咬桌子,或者拿出錢讓孩子去咬鐵塊……

5.逗孩子打人,搞破壞

孩子在幼年時,對於很多事情是分不清楚的。有些大人為了好玩,就去逗他們打人。比如給孩子一顆糖,讓他去打姐姐一下,或者讓他把家裡垃圾桶推翻了……有時候家人抱著小孩子,孩子打到長輩臉上,不僅沒人阻止,長輩還一直叫好……

逗孩子的危害和對他們將來的影響

1.沒有安全感

經常被逗的孩子,又得不到家人的幫助,甚至家人也會一起逗一起嘲笑,孩子從小感覺自己沒有依靠,不被家長保護,內心缺乏安全感。有些缺愛的女孩子,長大後會被別人一點點好就欺騙了。

2.膽子越來越小

孩子經常被恐嚇,哭了後還會被嘲笑,慢慢地膽子越來越小,做事情畏手畏腳。不敢嘗試新的東西,不敢跟人交流,不敢跟家長跟朋友表達自己的想法。長期的壓抑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3.沒有是非界限感

孩子小時候做了壞事情卻沒人阻止,反而被鼓勵、被誇獎,慢慢地就無法區分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對於打人的行為也會不以為然。長大後,他們也會對別的人「惡作劇」,甚至做事沒有底線。

《都挺好》里蘇明成從小打妹妹蘇明玉,家長沒有阻止,從不教育,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過去。才有了後來蘇明成在車庫暴打蘇明玉,打得渾身是血。小說中說,打完後蘇明成自己回到家睡大覺,警察找上門,他還覺得沒什麼事。

4.沒有自信

孩子小時候被「逗哭」,有些大人就會說「真不識逗」,孩子不哭,大人就說「孩子傻,怎麼逗都不哭」。孩子內心就會陷入自我懷疑,感覺自己做什麼都是錯,沒有自信心。有些女孩子小時候一直被說「丑」「胖」「黑」,長大了也會總是認為自己不美麗,遇到渣男被人傷害後,還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

5.不信任別人

孩子小時候總是被欺騙,開始可能會相信會爭辯會哭鬧,慢慢地就會對大人說的話產生懷疑,尤其是經常欺騙他的人。長大後,在跟別人相處時,也總是懷有戒心,對別人不能信任,無法真心跟別人連交朋友相處。

美國心理學家南希•艾森伯格在她的研究中說,

成年人逗孩子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控制孩子的行為,二是和孩子一起玩。

無論是哪一種,都不能不知輕重去逗孩子,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對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

家長應該怎麼做

  • 在看到別人對孩子說干擾孩子認知的玩笑時,家長要毫不猶豫地打斷,及時幫助孩子糾正,告訴孩子那些是不對的,並說明正確的應該是什麼。
  • 孩子在被開玩笑時,很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和愛護,無論是什麼時候,家長都要跟孩子站在一起,支持孩子,鼓勵孩子,不要因為不好意思就附和別人的說法,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孤單的。
  • 有些親朋在跟孩子開玩笑時沒有底線,以逗哭孩子為樂。甚至孩子哭了,他們還不罷休,還要繼續嘲笑戲弄孩子,家長這時候要馬上制止他們的行為,哪怕翻臉。要出言安撫孩子,將孩子帶離讓他受傷的氛圍。耐心陪伴孩子,告訴孩子家長們會支持他、愛護他。
  • 如果孩子已經被逗弄,並且受到了傷害,要及時了解事情經過,與孩子進行溝通,安撫孩子情緒,肯定孩子的行為,告訴他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讓孩子相信家長的話,告訴孩子那些大人說的話是想跟他拉近關係,但是方式不對,讓孩子不要記恨也不要相信。
  • 有些大人逗哭親戚朋友家的孩子,自己卻不知道反省,以後還要變本加厲。這樣的人沒必要深交,面子遠沒有孩子的健康成長重要,遠離那些總是不知輕重逗孩子的人。
  • 最重要的是,家長自己首先不能用不恰當的語言、行為卻逗孩子。

孩子在幼時心靈脆弱,他們正在對外界進行探索。大人們看著孩子可愛,總想去親近一下,但是用錯誤的方式,卻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消除的傷害,每個家長都要引以為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QlD6WwBJleJMoPMYC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