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夢,每個夢想的實現都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兒。對於67歲的王巧鳳來說,她的夢隨著時代的進步,變得更加絢爛,也更加觸手可及,就像如今的闔家幸福和歲月靜好,讓人迷戀而滿足。
王巧鳳出生於1951年,祖籍山西河曲,在她還是一個小孩兒時,舉家搬遷到准格爾旗,自此開始了在這裡60多年的生活。「那時候我們家是真窮,搬家時候全家只有一床被子,父親挑著一擔笸籮,一個籮筐里坐著我,一個籮筐里裝著鍋碗瓢盆這些生活必須品,這就是我們的全部家當。」王巧鳳的父親要去榆樹灣硫磺廠工作,於是全家在榆樹灣租房子住,一年三兩塊的房租,小小的房子就是一個家。陸陸續續,家中又填了幾個弟弟妹妹,全家變成了七個人。「七個人就住在一個土炕上,只能打蹬腳睡,擠得厲害,姐妹們翻個身,都會碰頭,睡一晚上就像上刑。」說起過去的事兒,王巧鳳眼中已沒有經受苦難的那份難過,更多的是溫和的回憶。
1958年,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王巧鳳卻上不了學,一是因為家境困難,二是她需要在家照顧弟弟妹妹,讓父母幹活兒掙錢養家。看著別人都能去上學,王巧鳳非常羨慕,那時小小的她有了人生的第一個夢——像其他孩子一樣去上學。10歲那年,她的夢變成了現實,她走進了小學的課堂,學數學、學語文、聽老師講祖國的大好河山。「除了上課,我還得照顧弟弟妹妹,根本沒時間複習,每天晚上等小孩兒們睡著了,借著父親看書的煤油燈光,一行一行挪著書本來背課文,雖然很苦,但是也很充實,充滿了希望。」王巧鳳說。沒有錢買衣服,母親就給她拆掉別人的舊書包,做成小夾襖;冬天再把棉花絮進去做成棉襖。十幾年的困苦生活,讓王巧鳳終日盼著自己能參加工作,掙錢給家裡貼補點兒,讓日子能好過一些。
1972年,她成了榆樹灣硫磺廠的一名選礦工,雖然只是家屬工,而且工作很辛苦,但她依然很高興。第二年,王巧鳳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丈夫也是榆樹灣硫磺廠職工。彼時,單位給他們分了一間十幾平米的家屬平房,房子是陰南房。有了大兒了子之後,怕小孩子冷,就用牛皮紙將窗戶全糊起來,外面還掛著厚厚的窗捲簾、門帘,家就成一個黑洞。「冬天,鑄鐵火爐子需要經常加碳,晚上一不小心熄了火,怕兩個孩子冷,半夜也得劈柴重生火。大炭燃燒時煙挺大,一周下來鐵皮爐筒里就掛滿了煙煤,取下爐筒倒一次煤灰很麻煩。那時候,我做夢都想換一個靠陽面的房子,哪怕是租也行。」儘管對房子不甚滿意,但王巧鳳家的日子,比起她小時候還是有了很大的改觀,不再餓肚子,也不再缺衣蔽體。
1979年,王巧鳳進入榆樹灣商業綜合公司,當了一名售貨員。「那時候整天燒火打碳,到了冬天,手就更粗糙了,指頭上都是皸裂,給人家扯布的時候,一不小心血就順著裂子流出來染在布上了,時常貼著膠布。也是奇怪,現在年齡也大了,也不用保養手,反而這手上皮膚又光又滑,可能是乾的活兒少了,也可能是條件好了。」說著,王巧鳳兩隻手互相磋磨著,年近七十的她,雙手摸不到一絲繭子,柔軟而白皙。
80年代,正是供銷社最為緊俏的時候。當時,榆樹灣在准格爾旗是發展數一數二的地區,榆樹灣商業綜合公司在當地屬於獨家經營。每到工人發工資的時候,或者逢年過節,商業公司就人滿為患。「那時候,商業公司可火了,我記得有一年臘月二十九了還關不了門,買東西的人太多。有人買吃的穿的用的,有的買縫紉機、手錶、電視機這些大件,大件不好買,得通過內部人才能買到。」王巧鳳說。雖說榆樹灣綜合公司的貨品種類比附近的商業公司、供銷社繁多,但與國內其他地方仍然不能比。這時候,王巧鳳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丈夫在單位負責銷售,常年需要跑外地,因此常常能從外地買來些本地沒有的布料、衣物,她的穿戴總能讓周圍人羨慕。「82年,我們終於住上了陽面的房子,再後來,房子換成了50平米里外兩間,也有了小院子,取暖也由土爐子換成了土暖氣。雖然不用倒爐筒子了,但是用的炭更多。我手上的皮膚本就乾燥,由於經常打炭、抓炭,不僅黑的洗不幹凈,而且手指上都是裂的深深的口子,鑽心的疼。」王巧鳳笑著說,「人都是這樣,有了好的還想要更好的,有了暖和的土暖氣還不滿足,還想要住樓房。」
1994年,因商業公司改制,王巧鳳重新回到榆樹灣硫磺廠,並在2001年退休。改革開放的東風吹遍准格爾大地,物質產品逐漸豐富,人民生活方式也有了巨大的變化。經過幾年的積累,王巧鳳家的條件越來越好。2006年她家買了一套樓房,次年12月份,全家從榆樹灣搬到了薛家灣。「住進了新家的當晚,全家人高興得不想睡覺!80多歲的婆婆笑說她做夢也沒想到還能住上這麼寬敞明亮、不用自己生火就暖暖和和的大房子。小孫子樂得在光滑乾淨的地板磚上滾來滾去。房裡有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做飯用燃氣灶、電炒鍋、電磁爐、微波爐。」王巧鳳說,住進新樓房以後,覺得自己這輩子所有的夢想都實現了。事實上,生活有時比夢還美。
2013年,家裡最後一位老人離世之後,王巧鳳除了偶爾需要幫忙帶一下小孫子之外,空餘時間一大把。2013年9月1日,她報名進入老年大學,開始了電子琴的學習。「最一開始我連音符也認不得,現在我能熟練地彈好幾首曲子,每天特別開心。」說起現在的生活,王巧鳳滿意得不得了:「兒子很爭氣,不用我們操心,在老年大學認識了很多有意思的老年人,還能學些文化、學學歷史,生活有滋有味。」採訪過程中,王巧鳳給筆者展示了很多照片,有和家人外出共享天倫的,有和老姐妹們遊玩賞景的影像,照片里的她或穿著鮮艷的裙裝,或圍著大紅的紗巾,或帶著各式各樣的帽子,每一張臉上都帶著滿足的笑容,如少女般純粹。
2016年,王巧鳳搬進了188平米四室一廳的電梯樓。「早晨起來打會兒太極,老年大學有課的時候上上課,沒課的時候和老姐妹們轉轉、聊聊天,隔一段時間出去旅遊一趟。明天我又要和同學們去巴盟參加同學聚會。」說起這些,王巧鳳的語氣充滿知足和幸福,就像她的微信暱稱一樣——知足常樂。當被問到對未來的期望,她說:「我們普通百姓的生活這麼好,主要是因為有強大的祖國做後盾。我也希望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富強,在國際上更有地位,讓誰也不敢欺負咱,也希望咱們的家鄉能更好的發展。」
從窮得只有一擔笸籮,到住進188平米的大房子,王巧鳳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做夢,不斷實現夢想的過程。她經歷過苦難,經歷過艱辛,最終在自己的不斷努力中迎來了幸福的晚年。王巧鳳的故事只是萬千中國人中的一個個例,它具有代表性,也具有普遍性。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反之,每一個個體夢想的不斷實現,是中國夢最美的內涵。祖國的一步一步強盛,承載著14億中國人的幸福夢;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夢想照進現實,訴說著絢麗奪目的中國夢。
來源:准格爾旗融媒體中心 記者:劉蕾 張麗蘭
本期編輯:劉浩
70年天翻地覆,生活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