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是如何解放和激發科技創新的巨大能量,需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不斷破除科技領域的制度瓶頸和藩籬。遵循「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生態優化」全鏈條創新發展規律,廣州近年持續加大政策供給。
如今,廣州已經構建了「1+9」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在實踐載體、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環境營造上下功夫,促進形成創新資源集聚、創新主體活躍、創新投入多元、創新機制順暢、創新保護完善的良好創新生態。
科研資金實現跨境撥付
今年7月14日,廣州市政府印發了《廣州市進一步加快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簡稱「科創十二條」),協同推進市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使用,允許項目資金直接撥付至港澳兩地牽頭或參與單位。同時,廣州市政府部門與廣東省科技廳共同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粵穗)開放基金,每年投入8000萬元,共同支持粵港澳地區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
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在今年1月8日揭牌。這個實驗室瞄準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科技難題,這也是影響大灣區發展海洋經濟的共性問題,需要灣區科研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攻克。
今年8月1日,廣州市首筆財政科研資金3800萬元,已由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順利撥付至香港科技大學,其中3000萬元為2019年建設經費,800萬元為港澳科研開放基金,可供港澳高校海洋科學領域的專家申請。此舉打通科研資金跨境撥付通道,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市級財政科研資金跨境自由流通。
經費「負面清單」走在全國前列
廣州今年出台了《廣州市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使用「負面清單」(2019年版)》,明確開列不予使用的領域,清單以外則充分開放。廣州推出科技經費「負面清單」是走在全國前列的。
2019年,廣州市新增18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包含6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總數達到68家,增量和總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2019年上半年成果轉化及技術服務收入超55億元。
如今在清華珠三角研究院與廣州市聯合共建的粵港澳創新中心裡,來自多個香港的科研團隊正在承擔生物醫藥的項目,比如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黃嘉良團隊的鼻咽癌治療藥物項目、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孫飛的基於合成蛋白骨架的長效抑菌水凝膠項目等。
金融創新打通企業資金鍊條
今年3月,科技部門聯合市財政局等部門印發《廣州市企業研發經費後補助實施方案》,大幅簡化企業申報程序;今年5月,科技局出台新的《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管理辦法》,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科技信貸支持力度;廣州還設立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引導投資資金進入科技創新領域。
新興產業的繁榮,需要科技企業發展到一定數量和質量。廣州正湧現出越來越多專精於細分領域的企業,如廣州奧翼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製出全球首款「石墨烯電子顯示屏」;截至目前,廣州市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企業9228家,居全國城市第一。
《廣州市企業研發經費後補助實施方案》實施後,已有超過12000家企業申請了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減稅額超過100億元;《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管理辦法》出台後,截至2019年10月,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合作銀行已由8家擴大至23家,共為全市1438家科技企業提供貸款授信超過200.17億元,實際發放貸款超125.92億元。
「制度留人」聚集頂尖科學家
「科創十二條」中有3項與人才直接相關。廣州將落實《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給予境外高端人才15%的優惠稅率,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廣州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該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
隨著一批高水平實驗室、重大創新平台的建設,廣州引進一批能承接重大任務、取得尖端成果、形成塔尖效應、做出卓越貢獻的頂尖科學家及其創新團隊,比如蔣興偉、徐濤院士等16位基礎研究頂尖科學家及其團隊,以及李碩、胡志強等34個高水平科研團隊,施一公、王曉東、袁玉宇等一批創新人才成為廣州創新的標杆領軍人物。
按照「科創十二條」的要求,廣州將推進南沙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建設,深化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積分試點,建立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力爭3年內面向全市新增3萬套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賃住房,並鼓勵各區以及用人單位等多主體供給,在高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人才密集區建設人才住房。
編輯:投資廣州
來源:廣州改革、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