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一般患者只要病情允許,會擇期到醫院就診。但對於需要透析治療的患者來說,「就是天上下刀子,也要到醫院來。凈化血液的透析治療,是保命的。」北京同仁醫院透析室護士長孫曉媚說,多數患者一周透析三次,對於他們來說,生活是「一三五」或者「二四六」;對於透析室的醫生護士來說,他們的日曆上從來沒有具體日期,只記得「今天是星期幾。」
患者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護士已經為她建好了透析通路:血液從左臂上的動脈瘺出發,順著長長的管路,以每分鐘230毫升的速度流向床旁的透析機。「積攢」在血液中的各種有害物質以及多餘的代謝廢物,在小小的透析機里「清除」出去,凈化後的血液再順著管路流回到患者左臂的靜脈血管中。
一位透析的老先生想把口罩摘下來。護士長孫曉媚走過去,「爺爺,我幫您把口罩戴好啊。」旁邊的監護儀上顯示,老人的血氧飽和度數值為98%,「其實爺爺不缺氧,更多的是戴口罩感覺不舒服。」孫曉媚說,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也是為了防控疫情,每位患者都需要戴上口罩。多數患者是因為心理作用覺得不舒服,這時候更需要醫生護士及時耐心的疏導。
目前同仁醫院腎內科西區和南區血液透析中心承擔了近130名尿毒症患者的維持性血液透析醫療任務,這些患者必須依靠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排出體內的水分與毒素來維持生命。「我還記得2003年非典時期,醫院裡面空空蕩蕩,只有透析室始終熱火朝天。」過了17年,當春節長假與疫情疊加時,醫院裡患者明顯減少,但透析室依然是天天滿床。
「多年透析的患者抵抗力低於常人,而透析室又是一個充分暴露的大空間……」如何保障透析患者的安全,成為腎內科關注的重點。很快,科里制定出血液透析室的傳染病防控方案,並完成了所有透析患者的流行病學篩查,保障了透析室的順利運轉。每天上午的患者完成透析之後,立刻就要進行消毒,開窗通風。醫務人員每天報體溫,動態監測。讓每個患者都能安全放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