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烈士長眠四川50年,78歲哥哥含淚拿出弟弟軍帽,「瞞了母親一輩子」

2019-11-18     今日頭條

重慶巫溪的向永召,有一個「神秘」的木頭箱子,寶貝似的,不能給別人看。

箱子是母親的陪嫁,放在二樓儲藏間門口,幾十年過去,保存得極好。

儲藏間是家裡的「禁地」,孩子們不能打鬧,更不允許隨意搬動箱子。「外公的箱子裡有什麼?」孩子們好奇,纏著向永召要個答案。他總說:「裡面有外公最寶貴的東西。」

「最寶貴的東西」,其實是個小包袱,白色粗布纏裹、繫緊,兩個拳頭那麼大。把包袱兩端的活結打散,一層層揭開,顯露在外的,赫然有十幾樣物件。「軍帽一頂、筆記兩本、像章七個......」

78歲的向永召一看到它,就忍不住落淚。

包袱最外層的白布已經泛黃髮皺,4行黑字清晰可見,「交巫溪縣,革命委員會收。廣元7811部隊,向永高遺物。」

(向永高烈士遺物。志願者供圖)

1969年,向永召的二弟向永高,懷揣一顆愛國心,應徵參軍。入伍僅六個月,因炮彈爆炸犧牲,時年25歲。

向永高犧牲後,部隊把他的15件遺物寄到家裡,向永召妥帖收好,珍藏了50年。

弟弟的遺體在哪裡?向永召不知道,他曾試圖尋找,但沒有結果。向永召認命了,他守著這些遺物,就好似守著弟弟,遺憾被彌補了幾分。

2019年11月6日,是向永召一生中值得紀念的一天。在這一天,通過今日頭條推送的消息,向永召在生命的暮年,見證了一場奇蹟——他找到了弟弟的安葬地。

向永召第一次在外人面前打開箱子,咔嚓,鎖開了,他掩埋在內心深處的記憶和思念,也隨之甦醒。

「你二叔找著了?」

這是一個周二的下午,46歲的胡濤帶小兒子看完病,正在回家的路上。

醫院離家有點遠,胡濤全神貫注開了快一個小時,有些疲憊。停好車,胡濤的手機突然響了,是出門在外的妻子打來的,說有記者要來採訪自己岳父。胡濤有些摸不著頭腦。採訪?他來不及細問,趕緊往家趕。

一開門,胡濤嚇了一跳,客廳「烏泱泱」的,全是人!帶隊的是鎮政府李主任,他迎了上來,逐一向胡濤介紹:「這是記者、這是志願者、那邊是武裝部的……」緊接著,李主任說明來意,他們是來採訪向永高烈士的哥哥,向永召。

這場拜訪,源於今日頭條發布的一條尋親信息,「重慶巫溪籍烈士向永高長眠廣元市烈士陵園,靜待親人」。信息被精準推送到巫溪當地。看到消息後,重慶頭公益尋人服務團隊的志願者很快在當地行動起來,以烈士的籍貫地為圓心,四處走訪,最後由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查閱資料,找到了關鍵線索。

(頭條尋人發布的烈士尋親信息)

「向永高」這個名字,胡濤並不陌生,他常聽岳父提起。這個人正是岳父的二弟。

「老爹,二叔的墓地找到了,就在四川廣元烈士陵園!」向永召上了年紀,耳朵背得厲害,他側頭仔細聽,還是沒聽明白。胡濤俯身在他耳邊,重複說了好幾遍。「墓地」「四川」,向永召聽到幾個詞。

他反應過來,急聲問道:「你二叔找著了?」

「找到了!」

向永召沒有想到,在他有生之年,竟然還能收到關於弟弟的消息。他一時說不出話來,臉上的表情顯露出內心的不平靜,他的嘴角擠出點微笑,眼淚卻在眼眶裡打轉。被記者問到二弟的事跡時,向永召沉默了一會兒,打開了那個箱子。

(向永高烈士大哥向永召。志願者供圖)

「為國家出份力」

1944年,向永高出生在四川巫溪鳳凰公社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里。

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和大他四歲的哥哥相伴長大,兄弟倆感情極好。家裡窮,父母養活四個孩子不容易,更別提花錢送他們上學。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兄弟倆很早就開始接過父親肩上的重擔。

向永高和大哥向永召,自小形影不離。他們一起下地種田、照顧弟弟妹妹,默契十足。長到十幾歲時,向永高看起來更像是哥哥,他身材更高,體型更壯。原本,向永高會和父兄一樣,娶妻生子,一生紮根在這片黃土地里。

命運的改變出現在他25歲這年。徵兵的消息從縣裡下發到村莊,已經相好對象、即將成婚的向永高報了名。這個決定,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他們不明白,安生日子不過,為啥非要去當兵。

只有大哥支持向永高的選擇,「年輕人,都想出去闖闖,為國家出份力!」向永召是村幹部,思想進步,理解弟弟的做法。如果他不是家中的長子、頂樑柱,他也想去參軍。

帶著哥哥的期望和夢想,向永高順利通過選拔,入了伍。

25歲的向永高,第一次走出小村莊,跟著部隊,去了離家600餘公里的地方:四川廣元,他換上綠軍裝,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7811部隊75分隊的一名普通士兵。

(向永高烈士遺物。志願者供圖)

「我和向永高是老鄉,到了部隊又分到同一個營,很有緣分。」冉從學老人,和向永高同年入伍,連隊相近,兩個人經常見面。勤奮好學,是向永高留給戰友最深的印象。繁重的訓練之餘,識字,是向永高最上心的事。向永高非常用功,經常捧著書向戰友請教。他一字一句地跟讀,熟練後,再拿出草稿紙謄抄。

一支鋼筆,令向永高犯了難。他是干農活的好手,無論多沉的農具,都能扛得動、用得靈,但他卻拿不好鋼筆,滑溜溜的,落在紙上,是一串七扭八歪、大小不一的字跡。

他屏氣凝神地寫,一面寫滿了,再翻到背面繼續: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

對於向永高來說,部隊,是他人生新的起點。他奮力的抓住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

可惜天不遂人願,噩運,漸漸籠罩在這個年輕人身上。幾個月後,隨著演習訓練中炮彈的爆炸聲,向永高的夢,碎了。

(向永高烈士筆記。志願者供圖)

「他咋不回家呢?」

1969年9月27日,向永召不願提起這個日子。9月的巫溪,陰天居多,偶爾還會下雨。向永召從地里幹活回到家,一進家門,就覺得不對,太安靜了。

父親在客廳里,懷裡抱著個白布包袱。旁邊站著政府的工作人員,他們拿著一張紙,正在念上面的字,「棉衣一套,棉帽一頂,單軍衣一套,棉鞋一雙......」

向永召起初以為,這是弟弟寄回家的東西,但越聽越覺得心驚。他不敢去想最壞的那個可能,直到聽到最後一句:「向永高遺物,15樣東西已查清,請查收。」向永召懵了,那顆奪走他弟弟生命的炮彈,仿佛穿越時空,在他的腦海中炸響。

(向永高烈士遺物清單。志願者供圖)

向永召大哭一場,他自責、後悔,是他親手把弟弟送進部隊,他不能原諒自己。

承受喪子之痛的老父,沒有怪任何人,這是二兒子自己的選擇。為了寬慰大兒子,他提出兩個要求:一是從今起,二兒子的遺物由老大保管;二是兒子犧牲的消息,一定要瞞著妻子,不能讓她知道。

向永召都做到了。母親身體不好,早年傷了眼睛,看不見東西,向永召找出母親陪嫁的木頭箱子,輕輕把弟弟的遺物放進去,絕不在母親面前拿出。

「你弟弟咋不寫信回來?他咋不回家呢?」二兒子離家在外,母親總惦念著。向永召用弟弟不識字、部隊任務重等理由,為他可憐的母親,編織出一個個善意的謊言。

這一瞞,就是母親的一輩子。上世紀90年代初,向永召相繼送走了父母。生死見慣,他的眼淚都流盡了。隨著年紀的增長,梗在心頭的苦痛,似乎開始消減。向永召添了個習慣,一到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他都要把二弟的遺物,從箱子取出,一件件拿給女兒、女婿看。

「這是你二叔留下的東西,他那麼年輕,還沒成家就走了。」向永召翻來覆去地說。他不識字,分不清哪張紙是遺物清單,哪張紙是弟弟的筆記,他統一疊好,仔細夾在書里,最後籠起白布,用力紮緊兩端。

五十年過去,紙張毫無磨損,字跡依然清晰可見,向永高當年伏案學習的身影,仿佛在眼前浮現。

(包裹向永高烈士遺物的白布。志願者供圖)

「最寶貴的東西」

胡濤和妻子結婚20餘年,算是向家的半個兒子。他很了解岳父,「二樓的箱子放著老爹最重要的東西,他一拿出二叔的遺物,就是要開始講往事。」胡濤明白,這是岳父未解的心結。

向永高去世後,家人只收到一個通知和一包遺物,卻不知道他具體的埋葬地點。向永召曾試圖尋找過,但家裡條件差,他也從沒出過遠門,實在是沒有辦法。當地習俗講究「落葉歸根」,只要想到弟弟漂泊在外,向永召心裡就不是滋味。為了有個寄託,每到清明節,向永召都會買回一大摞紙錢,讓女兒寫上弟弟的名字,希望他的英靈安息。

2019年11月4日,今日頭條公益尋人項目和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廣元市烈士陵園合作,幫助在陵園安葬、長期無人祭掃的烈士尋找親人。向永高就是其中一位尚未聯繫到親屬的烈士。

(向永高烈士之墓)

在巫溪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鳳凰鎮鎮政府以及當地誌願者的合作下,今日頭條發布的向永高烈士的尋親信息,終於找到了「家」。第一次得知弟弟的安葬地,向永召很激動,「沒有想到這麼多年過去,還有人記得他!」

這是今日頭條「尋找烈士後人」公益項目2018年7月啟動以來,找到的第700位烈士親人。

向永召打開了箱子,拿出二弟的遺物。語錄、軍帽、像章……看著這些他珍藏了一輩子的「最寶貴的東西」,過去的一幕幕在眼前閃現。

參軍、噩耗、眼淚,記憶定格在1969年3月的那一天。年輕的向永高穿著軍裝、戴著軍帽,踏上了從軍的路途。之後再也沒能回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8c_fm4BMH2_cNUgpn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