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只看到諸葛亮露骨的聰明 中年曆經世事後 方知此人隱藏的智慧

2020-03-31     說歷史的女人

(說歷史的女人——第1206期)

作為三國中最耀眼的人物,諸葛亮可謂是占用了所有光環,無論是外貌,還是才幹。才幹方面又是全才,不僅精通理政之道,而且還是用兵奇才。在這些方面,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雖稍有收斂,但諸葛亮的聰慧依然顯得奪目。而到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聰慧已經不是奪目了,而顯得由於太過出頭,表現出來的不再是智慧,反而更像露骨的聰明了。諸葛亮的聰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以《三國演義》為據):

其一是用兵。

曾記年少為了看《三國演義》,連覺都不睡。對諸葛亮到處放火燒曹兵,最感刺激和爽快,用崇拜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每一次曹操方面用兵,諸葛亮都是預先知道,然後隨隨便便安排關張趙等人埋伏好就行,而曹操大軍似乎總是按照諸葛亮的設計進入圈套,然後被燒、被殺得灰頭土臉狼狽不堪。如此鮮明的對比,年少總以為是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愚蠢。如今再看,似乎味道全變,更像是諸葛亮在露骨地炫耀自己的聰明。

其二是用計。

除了用兵,還有用計。諸葛亮幾乎是整本《三國演義》的「計謀之神,無出其右者」。諸葛亮用計最狠的對象,似乎不再是曹操了,而成了周瑜。為了對付周瑜,諸葛亮先是草船借箭,讓周瑜佩服。又是火攻之計,讓周瑜感到威脅。最後在周瑜準備殺他的時候,他竟然連周瑜的老婆小喬都能利用,以小喬之掩護,逃離周瑜的手掌心。年少時不懂世事,如今再看頓覺過分了。

不過還有更過分的,周瑜以孫權之妹設美人計,目的是想把劉備軟禁在東吳。但諸葛亮總是早有預先的安排,不但讓劉備免於危險之境,還抱得美人歸。從而製造了一出周郎「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好戲。年少時看此戲,頗為快樂,還跟著在玩鬧的時候,滿口大叫著「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句子。

至今再看,整個過程都是諸葛亮在耍小聰明,毫無智慧含量可言。而周瑜類同曹操,一面被寫著都是絕世之才,一面卻盡行愚傻之事。方知,原來都是羅貫中為了過度美化諸葛亮而留下的巨大瑕疵。

其三是識人。

諸葛亮最著名的一次識人,便是對待魏延。

魏延來降時,諸葛亮張嘴便說魏延腦後長有反骨。且不說當時魏延帶著頭盔,就算頭盔摘了,古人頭髮很長,一個人腦袋的形狀也是無法看出來的,除非採用「摸骨」之術。可是諸葛亮不摸不看,魏延剛被帶入,諸葛亮便來了一個神判斷,說道: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見《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

劉備求情後,諸葛亮竟說:

「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出處同上)

年少不更事時,看到此時,只是驚嘆諸葛亮好神算哪,好想也有如此能力,如火眼金睛一般看穿一個人。然而今再看,方覺大謬。

如果諸葛亮果然是一流的大才,在良將來降時,哪能耍這種低智的威風?就算要拿出一些威嚴來,也不用如此草率判斷一個人。實際諸葛亮對魏延的已經不是草率判斷,簡直就是惡語中傷。

再有劉備為魏延說話時,諸葛亮竟然說是他今日饒魏延性命。若諸葛亮真是一個忠君的賢臣,斷不能說出這種狂妄之話。因為聽這話的口氣,好像他才是主子,而劉備倒像個傀儡了。

實際上,在歷史上諸葛亮倒真是一個中規中矩的賢臣,不過很可惜在羅貫中先生的筆下,諸葛亮變味了,他的聰明是露骨的、鋒芒是畢露的、讓少年人看了直激動、讓中年人看了直可笑。也正因此,因閱歷問題,年少時只看到諸葛亮露骨的聰明,但在中年曆經世事後,方知此人隱藏的智慧。

在三國中,能與諸葛亮奇峰相對的人物不多,司馬懿當之無愧算一個。不過有趣的是,在年少時,對司馬懿的認識與諸葛亮截然相反。那時候唯喜諸葛亮那露骨的聰明,卻對司馬懿這種人物鄙夷至極,比如在諸葛亮的空城計面前,司馬懿嚇得退走,當時只讚嘆諸葛亮智謀如神,暗諷司馬懿膽小如鼠。可到了中年後,歷經人間諸多事務變故後,才知道什麼是聰明什麼是智慧。至少在司馬懿身上,有三點是值得我們學習,或者可以從中得到啟示的,有趣的是這三點,也正好是與諸葛亮相對照的。(當然有人會對此進行別樣的評價,可是在生存面前,我們只能更務實)

其一是司馬懿用兵。

同樣是用兵之道,諸葛亮用兵是顯示自己,司馬懿用兵是重視團隊建設。司馬懿在曹操曹丕時期,基本沒機會掌兵,原因是曹操本身就是傑出的軍事家,而曹丕對司馬懿略有防備,再有曹丕時期可用之將才還不少。但到了曹叡,以及以後,曹魏陣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是曹操時期培養的老將先後謝世,另一方面是諸葛亮鋒芒畢露的大軍出山,魏國只好以司馬懿掌兵。

但是司馬懿這個人比較沉穩,雖然歷經挫折才掌兵,原該揚眉吐氣,但他卻不然,依然低調處事、夾著尾巴做人。不顯山不露水,到了軍中,不是顯示自己多智謀,而是以守為攻對付諸葛亮,然後積極搞團隊建設。

同樣是掌兵,諸葛亮掌兵多年,心腹之將罕見,唯一看中的馬謖還是個廢材,唯一可用的老將魏延還被他死後用計搞死,唯一留下的姜維又是志大才疏。可以說,諸葛亮掌兵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建立起一支和睦團結的軍隊。

反看司馬懿則不同,掌兵數年後,軍中之人幾乎皆成司馬懿之心腹。當然從大的方面,也就是魏國來看,這是不好的。但是從個人角度來看,這也正是司馬懿的成功。待到司馬懿後來要發動高平陵政變時,這些心腹之將,皆成其奪權的利劍。

其二是司馬懿用計。

在司馬懿一生中,用的最好的三計:

一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一是以守為攻以逸待勞;

一是釜底抽薪。

首先是走為上計主要表現在空城計。諸葛亮聽說司馬懿大軍來追,身邊兵員不過千餘,於是故弄玄虛擺下空城計。其實這個空城計,問題還是比較多的。其中一個硬傷便是諸葛亮上樓撫琴。原因是諸葛亮彈琴這個細節可以正反理解,可以理解為諸葛亮自信滿滿,但也可以理解為諸葛亮因為過度緊張而故弄玄虛嚇唬人。不管怎樣,這一計讓諸葛亮顯得神比天人,當年也是崇拜不行。然司馬懿的表現怎麼樣呢?

當時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都認為這不過是諸葛亮故作姿態,怕是空城一座。以司馬懿當時所帶15萬大軍,隨便拉出來一支衝進去,便可知道虛實。但是司馬懿卻拒絕了,他選擇了撤軍。

司馬懿選擇撤軍,表面上看是擔心退縮,但仔細去想,方知高明,原因為二:

一是曹魏政權一支爭鬥比較厲害,想在官場立足,則必須有功勞和政治資本,如此方可與曹氏親貴並立於朝。而當時諸葛亮的北伐,讓曹魏很頭疼,滿朝文武只有司馬懿能夠統兵禦敵。因此,從司馬懿的角度來看,諸葛亮只要活著,司馬懿就會得到曹魏朝廷的重用。

二是司馬懿掌兵時間並不是很久,軍中的威信並未足夠堅挺,所以他還需要時間。

由此可知司馬懿是真正懂得進退之人。這一點,對於一個成年人,尤其一個中年人而言,其中的奧妙,相比是自有理解的。

其次是以逸待勞之計,主要表現在對付諸葛亮的手段上。司馬懿善於觀察敵我情況,諸葛亮勞師遠征,因蜀道之艱險,每次糧草運輸都是問題,而糧草供應不足,就無法持久支應前線的大軍,於是糧草盡則兵退。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就不用打,只要守好城,拖垮諸葛亮就可以了。一方面是減少了正面廝殺的損失,另一方面是讓諸葛亮不斷有力量來繼續北伐。

最後是釜底抽薪之計。藉助諸葛亮的多年北伐,司馬懿終於成了位高權重、影響力不可替代的權臣,再加上他也培養了自己的軍中嫡系部隊。所以到了後期,他才有把握趁皇帝出城的時候發動了政變,一舉奪權。

其三是司馬懿識人。

最後再說識人,作為一個頭部人物,這是必備的本領。

在這一點上,諸葛亮也不如司馬懿。

諸葛亮看人挺多,比較著名的有魏延、姜維、楊儀、馬謖。

然除了姜維,其餘三人都基本是走眼。

魏延並無反意,乃被逼而胡來。

楊儀明擺著就是一個攪屎棍。

馬謖在更是一個空談家。

甚至可以說,諸葛亮其後蜀國混亂的政局,都跟諸葛亮生前的錯看人有著莫大的聯繫。

反看司馬懿,則不然,這個低調深沉的老頭看好的人物很多,但最著名的當屬鄧艾。這個人物,是三國末期的名將收官之人。其文武兼備,才幹出眾,會種田,也會打仗。種田可讓南方邊軍不缺糧,打仗直接玩的是飛行隊,擊敗諸葛亮的兒子,圍攻成都,迫降劉備的兒子劉禪。如此一流人物,被司馬懿發掘和重用,真是獨具慧眼。

結語:總的來看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區別,至少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體現出來的聰明,因其太過露骨,在年少時看看過把眼癮挺好。但是若想學習其聰明在社會上立足,那怕是凶多吉少,聰明還沒展示完,就已被「槍打出頭鳥」了。然司馬懿的行事方式,倒是頗為實用,值得借鑑,首先知己知彼,做什麼事都能拿捏好分寸。其次是在做事的時候,就算有了成績,也不要太高調,夾著尾巴埋頭努力能取得更輝煌的成就。這便是司馬懿隱藏的生存智慧!

(文/說歷史的女人·不勝寒)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rLnMnEBiuFnsJQVVPz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