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寬:海軍名將堅拒赴台

2019-10-18     政協往事

圖自團結報

陳紹寬(1889-1969),字厚甫,福建閩侯縣(今福州)人,1950年加入民革。1949年後,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至三屆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等職。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副主席。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陳紹寬1889年出生於福建閩縣臚雷鄉(今屬福州市倉山區)一個貧寒之家。他的父親在家鄉以開一間雜貨店為生,後服務於晚清海軍,由水手升至中士管輪,把陳紹寬推薦給海軍元老薩鎮冰,薩見陳紹寬聰穎過人,就鼓勵他多讀國學,並推薦他報考江南水師學堂,陳紹寬畢業後被選派赴英國留學。陳紹寬奮發為雄、大展鴻圖,先後到德、法、意等國考察,致力於發展中國海軍,成為中國海軍史上的一個重量級人物。
陳紹寬執掌中國海軍長達17年,在海軍經費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想方設法為中國海軍力量的發展壯大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具有現代海軍統帥的遠見卓識,向中國海軍官兵和廣大民眾反覆宣傳海洋主權同中國命運的密切關係,大聲疾呼要加強中國海軍力量,奪回中國海權。陳紹寬被譽為中國近代航母事業的先驅,中國航母第一人:抗日戰爭期間,他率領中國海軍,與力量強於自己數十倍的日本海軍進行浴血奮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誓死不願作亡國奴的英勇氣概;解放戰爭初期,他深明大義,不願中國同胞骨肉相殘,憤然辭職明志;解放戰爭後期,在政權更迭的關鍵時刻,他毅然棄舊圖新,走向光明,脫離了國民黨陣營,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參與新中國的建立與建設,書寫了與共產黨真誠合作的愛國人生中嶄新的一頁。
反對內戰,辭職明志
1945年底,人民解放軍自山東半島渡海,向遼東半島挺進。蔣介石命令陳紹寬率長治號艦駛赴渤海堵截。陳紹寬為此陷於進退維谷之境:一則他目睹蔣介石的所作所為,厭惡內戰;二則他對共產黨又缺乏了解,不知何去何從。是年冬,蔣介石再次電令陳紹寬率長治號艦赴山東堵擊共產黨軍隊。在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後,陳紹寬表示「抗戰後海軍元氣尚未恢復,且紹寬在抗日期間報效無多,已愧對國人,若再參加內戰,內疚殊大」,藉口艦隻需要修理和急需增撥油費,毅然率長治號艦南下台灣視察。蔣介石聞聽之後,頗為憤怒,拍案大罵:「豈有此理!」當即電召陳紹寬回南京。
內戰開始時,國民黨軍隊擁有兵力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蔣介石等一大批國民黨軍政高層自以為穩操勝券。當時何以如此堅決地反對內戰,陳紹寬後來並沒有進行過解釋,但他愛國愛民的拳拳之心和具體行動,值得我們尊敬、景仰。稍後,蔣介石下令裁撤海軍司令部,免去陳紹寬的海軍司令一職,在軍政部成立海軍處,由陳誠兼任處長。
1945年12月28日,陳誠派陸軍警衛隊取代海軍警衛連執行海軍部警戒任務。面對武力接管,陳紹寬斷然遷出海軍部。當蔣介石覺得處理欠妥,欲召見他時,他避而不見。蔣介石考慮到陳紹寬的聲望,準備任命他為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支給他一份乾薪。陳紹寬認為此事已經觸碰到自己的做人底線,他無意保官求榮圖貴,安能為五斗米折腰?陳紹寬拒不受任,倔強地把薪金悉數退回,並辭職離開南京南下福州,隱居故里臚雷鄉。他身為高官多年,兩袖清風,身無餘財。
1946年春節後,他無官一身輕,孑然一身回到家鄉,隨身只帶著裝滿書籍的多個皮箱,別無他物。前來接他的鄉親誤以為箱子裡面是金銀財寶、綢緞紗羅等貴重物品,後來才知道裡面裝著的全是書籍。面對鄉親們「部長當了許多年官,怎麼不帶回一些值錢的東西回來」的疑問,陳紹寬大笑:「天下之大,惟書最值錢了。」鄉親們都翹著大拇指稱讚說:「陳部長真是個清官啊!」多年後,鄉人根據陳紹寬的遺囑,將他畢生珍藏的5000多冊圖書,捐贈給福建省立圖書館,這些書被列為「厚甫書目」(陳紹寬字厚甫),以表紀念。他說:「不論做官與做人,都要光明磊落,清廉自守。」還說,「當官不是終身職,而做人卻是終身的事。不當官,人還是要做的。」
陳紹寬用光明磊落的一生詮釋了他清廉高峻的做人做官之道。他在家鄉過著平淡而充實的平民化生活:一是精讀史書,練習書法;二是主持修建陳氏祠堂;三是有時到臚雷小學授課;四是種花植果,垂釣螃蟹。平日飯食,一如往昔,清淡儉約。早餐以煮黃豆為餚,家人認為長期食黃豆會膩味,想改為花生,陳紹寬卻覺得浪費而加以制止。
堅決拒絕去台灣,策動海軍起義
陳紹寬歸隱期間,國民黨政府希望利用他的政治影響,多次威脅利誘他出山,都被他一一拒絕。
新中國成立前夕,蔣介石想裹脅他去台灣,派福州綏靖公署主任、福建省主席朱紹良,攜帶豐盛的菜肴往訪陳紹寬,陳杜門謝客,朱惆悵而返。稍後,朱輕裝簡從,再次悄悄登門,陳紹寬躲避不及,只好硬著頭皮見客。朱單刀直入地對他說:「委座來電,要老前輩離閩赴台,共襄國是。」
陳紹寬情不自禁想起歷歷在目的往事:航母計劃被蔣介石擱置一邊;堂堂海軍司令部竟被無故撤銷;國家陷入內戰,海軍強國夢遙遙無期。這些全是國事,如果可以商量,早就商量了,何必遲遲等到今天!陳紹寬答道:「我年逾花甲,月是故鄉圓,水是家鄉好,還去台灣做什麼?蔣委員長如一定要我飛往台灣,只好從飛機上躍下,葬身閩海波濤之中。」朱面對他鮮明的立場、無法割捨的鄉情、不可動搖的決心,萬般無奈,無語告辭。在重大抉擇面前,陳紹寬是非分明,沒有半點含糊。解放戰爭後期,陳紹寬和中共地下組織建立了聯繫,並配合解放戰爭的大好形勢,策動一部分海軍官兵起義。
1949年2月25日,跟隨陳紹寬多年的鄧兆祥率領「重慶號」艦起義後,毛澤東、朱德立即發來賀電。同年9月26日,周恩來接見鄧兆祥、林遵、周應聰、郭壽生。周恩來說:「新中國就要成立了,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以保衛國家的海疆。你們四位是老海軍了,今天請你們來,就想聽聽你們對海軍建設的意見。」鄧兆祥說:「我有一個建議,我們海軍剛組建,應該讓過去的一些舊海軍人員出來工作。他們在舊中國飽嘗了有海無防的苦難,有愛國思想,懂專業技術。讓他們出來,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是很有好處的。」接著,鄧兆祥列舉出一些愛國的原海軍人員的名單,特別提到陳紹寬。他向周恩來介紹說:「陳紹寬先生我是了解的。他是愛國、懂技術的人才。建議請他出來。」周恩來聽完後,朝鄧兆祥笑了笑,高興地說:「好,好,你的建議很好,我們就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齊心協力為建設祖國而奮鬥。你提到的陳紹寬先生,我一定向毛主席彙報。」
張鼎丞三顧臚雷
鄧兆祥的建議受到了毛澤東的重視。周恩來按照毛主席的意思,指示新中國第一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兼省人民政府主席張鼎丞去請陳紹寬出來工作。張鼎丞是福建永定人,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中共派如此重要人物去勸說陳紹寬,說明中共對陳紹寬參加新中國的建立與建設的重視程度之高。
張鼎丞先是請陳紹寬的故交摯友潘守正、福州政界名宿陳培錕(抗戰時任海軍總司令陳紹寬秘書陳培源的胞兄)等人到臚雷勸說。陳紹寬當年是掛冠回到故里,曾決心以後不再踏入軍界、政界半步。經過他們的勸說,這種決心有了一些動搖,但仍心存猶豫。張鼎丞又聽說陳紹寬最聽薩鎮冰的話,於是請薩鎮冰寫信給陳紹寬。
1970年,時任臚雷大隊黨支部書記陳依明在陳紹寬故居的臥室無意中發現了這封信,信的內容為:「厚甫同舟惠鑒:足下高才,46不與合污,今仍欽佩至極,昨張鼎丞先生來舍,述及現全國已解放,足下理應出山,重整海業,統率澎湖之列島,事成之後,再返故園,未晚矣。」
薩鎮冰雖原信已不知所蹤,但信的內容卻已牢牢地銘刻在陳依明的腦海里。根據史料推測,此信應寫於1949年10月。接信後,陳紹寬立即趕赴福州冶山薩鎮冰的住處仁壽堂。薩鎮冰對他說:「共產黨要請你出來為新中國做事,不知你願意不願意?」兩人在屋裡談了很久,人們只聽到陳紹寬疑惑地問道:「我這人,國民黨都不要我,共產黨還會要我嗎?」此時,陳紹寬尚未下決心「出山」。接著,張鼎丞三顧臚雷。張鼎丞第一次到臚雷,就對陳紹寬說:「陳先生為中國海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是很欽佩的。新中國成立了,百廢待興,還請先生鼎力相助。」再後來,張鼎丞對陳紹寬還談了人民政府的施政綱領,以及共產黨對舊軍人、愛國民主人士的政策。
張鼎丞這位樸實的老資格共產黨人,以其誠懇、坦率,肝膽相照的態度,贏得了陳紹寬這位耿直的海軍宿將的信任和尊敬,同時也打消了陳紹寬的種種顧慮。陳紹寬欣然表示:跟著共產黨走,參加革命工作,建設新中國。爾後,他來到福州,通電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此,陳紹寬與張鼎丞兩人結下了真摯的情誼。在以後的日子裡,陳紹寬曾多次在故居的荔枝成熟之時,邀請張鼎丞到家品嘗荔枝美味,好友相逢,分外親熱,有說不完的話。
參與建設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陳紹寬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等職。
在擔任福建省副省長期間,陳紹寬每年都要抽時間深入基層,到福建各地進行考察,足跡遍布福建省百分之九十的縣城以及許多公社、大隊。考察結束後,他認真撰寫書面報告,談觀感、提建議。在陳紹寬眼中,自己的家鄉福建地理優勢得天獨厚:「有山海之利,大有可為。」他認為福建有幾千公里的海岸線,有理想的海灣,將來可以開闢商港;沿海的十幾個縣有廣闊的海灘,可以發展灘涂養殖;有的地方可以利用海潮發電;有的地方可以發展鹽業等。他還將自己的這一想法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發言中進行了闡述。
陳紹寬十分關心我國鋼鐵產業的發展,在外出考察時,都要把參觀當地的鋼鐵企業列入日程表,鞍山鋼鐵公司、首都鋼鐵廠、上海三鋼、武漢鋼鐵聯合企業,他都實地考察過。提起原因,他曾對身邊的秘書說,鋼鐵產量的多寡,關係到一個國家是否強大,造兵艦需要鋼鐵,造大炮、槍枝需要鋼鐵,火車、汽車、鐵路、橋樑、機械、建築乃至日常生活,都離不開鋼鐵。沒有鋼鐵,寸步難行,沒有鋼鐵也就沒有國家的工業化。
1959年7月,他參觀鞍山鋼鐵公司回來後,專門寫了一個報告,其中有這樣一段話:「解放前,我國的鋼產量少得可憐,全國除東北外,每年只生產4萬噸左右……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根本改變了,我們不但有自己的重工業,並且是一日千里地向前發展,真叫人高興……鞍鋼公司已經發展到49個廠礦,17800多職工,廠房櫛比,煙囪林立。看到我國有這樣大規模的鋼鐵聯合企業,我感到有一種難以形容的喜悅和自豪。」
對於福建省的鋼鐵工業發展,陳紹寬尤其關心。1958年福建省為三明建設鋼鐵廠投資,翌年3月,他即同尤揚祖副省長一道到三明視察正在建設中的工廠。看到鋼鐵廠第一期工程已接近完成,即將投入生產,他十分高興地說:「我省手無寸鋼的歷史將要結束了。」1960年,他不顧古稀高齡和旅途勞累,又一次視察三明鋼鐵廠,還連夜乘鐵路專用火車,奔赴鐵礦石產地潘洛視察。火車抵達礦區時,天還沒亮,陳紹寬就在火車上坐等天明,然後轉乘載運鐵礦石的卡車,一路顛簸著到達礦區,就為詳細了解考察鐵礦石開採、運輸、破碎、裝車的全過程。臨走時他激動地對礦長說:「我在這裡看到很好的煉鐵原料,很高興。有了鋼鐵廠,也有了鐵礦石,福建鋼鐵工業的發展是很有前途的。你們在這裡工作很辛苦,但很有意義。」
回到福州後,陳紹寬就將視察情況作了詳細的報告,還應中國新聞社之約以《前進中的福建》為題介紹福建經濟發展,文中特別提到:「福建不但結束了『手無寸鐵』的歷史,並且用自己煉出的鋼鐵,製造各種機器、車床、新式農具等等。福建落後的經濟面貌和社會面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陳紹寬曾先後赴蘇聯、印度尼西亞、緬甸等國訪問。訪問歸來後,他感慨地說:「海外華僑同祖國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紐帶,緊緊地連結在一起。」出於對海外華僑的深厚感情,他對福建的僑鄉建設非常關心,時常到沿海去看看僑鄉建設和歸僑、僑眷的生產和生活情況。1962年2月,他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指示,先後考察了福州、莆田、晉江、廈門、漳州、雲霄等地的華僑農場、華僑新村以及僑區的工廠、人民公社等。在晉江的石獅鎮,他還特意向當地負責人了解僑鄉變化的情況;在泉州他深入工藝美術廠進行考察,逐個車間地了解情況。當得知著名的僑辦國光中學舉行校慶活動時,他專程趕到南安參加,並請省教育廳大力支持學校的發展,多派好的老師到學校任教。
1950年,陳紹寬加入民革,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以普通成員的身份參加組織活動。民革省委會組織老同志的「讀書會」,兩周一次,他每次必到,會前認真準備發言稿;偶爾因故不能參會,必事先請假。他認為這是自己作為老學生應有的認真學風。臨終前,陳紹寬還念念不忘祖國的統一,特意請秘書潘守正代寫遺囑呈交給周恩來,轉告他對黨、對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感謝,以及他對祖國早日實現統一的願望。
(原題為《陳紹寬:海軍名將堅拒赴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q9x3m0BMH2_cNUgAk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