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鈴蟲、小麥金龜、黃地老虎、姬蜂......福建援疆幹部人才、龍岩市農業農村局專家張戀芳進疆上班第一天就被蟲情測報點的這些蟲子難住了。進疆之前,她還是很有信心,畢竟是學農的,很多農業知識都是相通,然而一周下來,她徹底向這些蟲子「投降」了。南北作物不一樣,很多害蟲在福建很少見到。
她說:南北作物差異太大,不懂就不懂,不能裝懂,不懂就要學,不能亂指導。那就重新學習吧。結合原來的專業知識,她虛心請教同事,認真查閱專業書籍,堅持每周至少下鄉3次,到田間地頭認蟲子、數蟲子。一個月後,她已經對昌吉市主要作物的病蟲害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的科學防治又成了頭等大事。雖說教科書上也有很多防治配方,但是她的目標是想編寫一份低農殘又經濟的防治方案。經過向專家請教、反覆試驗,並綜合藥效、經濟成本、農殘量等,編寫出《新疆蘋果、棉花、玉米、小麥主要病蟲害防治》,得到植保站同行的認可,印發贈送給昌吉市農民。
她還身體力行,做好作物病蟲害的測報工作。6月的昌吉市高溫、乾旱,正是病蟲害頻發、高發期。三工鎮的玉米地、大西渠鎮老龍河的小麥地,佃壩鎮東溝村的棉花地......每一處都有這位作物病蟲害測報兼管理員的身影。
也許你認為援疆就四五個月,做這些規定動作就足夠了,可她就是閒不住的人,非要再來幾個「自選動作」。
所謂「閩海天山萬里遙,援疆何懼路迢迢」,張戀芳在福建已是當地有名的茶葉專家,在看到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的智力援疆通知後毫不猶豫地報名了。懷著對茶葉的熱愛,她給自己「找事」,利用周末時間給援疆幹部、昌吉本地幹部、茶葉愛好者開《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茶故事》的講座,不遺餘力推介福建茶,傳播茶文化知識,讓新疆人民愛上福建茶、中國茶。
萬里辛勤因跨界,閩昌情誼永留芳。
在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慧爾」智能水肥一體化管理中心、在農之鑫農機專業合作社有她的身影,這些都是她的「老關係戶」了。原來她是農業農村部首批農業創業培訓師全國共享師資專家,經常在全國各地講課。慧爾農業集團的李總就是在2019年去福州培訓時聽過她講的課程。這次進疆後,她又到基地調研「慧爾」智能的推廣情況,並就如何突破瓶頸出謀劃策。
在農之鑫農機專業合作社,張戀芳與農機合作服務聯盟理事長馬建飛一起挑燈夜戰,共同研究《國家智慧農機農藝融合標準化示範區》項目實施方案,並就如何制定《昌吉州智慧農機信息化管理平台技術規範標準》與專家進行商討,力爭為昌吉州農業大數據平台的構建提供技術規範標準,推動昌吉州農業機械化作業的轉型升級。
在昌吉市濱湖鎮的朗青牧場,張戀芳又忙活著當導演,當幕後編劇,她正在幫助朗青牧場拍一段「如何進行農產品市場調研」的視頻。當她了解到朗青是昌吉市培育多年的農業品牌,可是在疆外知名度不高的情況後,她便在近期參與編寫的全國農民教育培訓教材《農業經理人手冊》中增加「微信掃一掃看視頻」環節,讓全國讀者通過「掃一掃」認識朗青市場營銷的案例。張戀芳說,作為農業創業培訓師,深知創業不易,能為昌吉農業企業做點事,一切都很值得。
在佃壩鎮土梁村、在大西渠鎮龍河村、九聖禾公司......張戀芳與各村主幹、致富帶頭人又聚在一起,共同探討產業振興該怎麼做、一村一特色該如何選擇......沒錯,這回她不數蟲子了,「跨界」當起了鄉村振興專家。20多天,她走遍了昌吉市8個主要鄉鎮2個涉農街道的重點村,在充分調研後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策」給予產業振興建議,並給鄉村幹部送上了她編著出版的書籍——《鄉村振興實戰指南》。
疫情期間,張戀芳利用居家辦公時間,抓緊撰寫《昌吉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方向重點研究》調研報告,想在離開新疆的時候為昌吉人民留下點東西,哪怕是一點建議都可以。
跨界很辛苦,寫書很燒腦,可是她在龍岩市農業農村局工作時已經就是個玩「跨界」的專家了。她說:「社會競爭太激烈,演員都跨界當歌手了,茶葉專家也要跨界,要做個全面的『三農』專家。」
赤心不忘農家事,汗水青春大地澆。她說,援疆時間太短,想做的事情很多,因此只能爭分奪秒。
專家連結
張戀芳,畢業於福建農林大學茶學專業,農業推廣碩士,就職業於福建省龍岩市農業農村局,農藝師,系全國首批農業創業培訓共享師資,SYB創業培訓師,國家一級評茶師、茶藝師高級考評員、福建省創業導師、福建省科技特派員,長期從事高素質農民培訓和茶葉專業技術推廣工作,曾主持國家、省、市茶葉科技攻關項目10多項,編著出版《鄉村振興實戰指南》,參編出版《農業經理人手冊》、《現代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新型職業農民素質能力培養》等多本教材。
龍岩全媒體新聞中心、閩西日報新媒體中心聯合出品
記者:陳良錦
編輯:余雅麗
檢查:羅愛萍
審核:陳良錦
監製:林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q9ernMBURTf-Dn5rSB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