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十農場孫家坨村委會會議室內座無虛席,村裡的30多名黨員都來聆聽一位耄耋老人關於創作《孫氏兒女故事》一書的事跡報告,大家對老人家傾情著書、教育後人的感人故事報以熱烈的掌聲。這位讓人敬佩的老人今年76歲,名叫孫永聯,是土生土長的孫家坨村人。
這是孫永聯向大家做事跡報告的場景
孫永聯文化不高,小時候只念過5年書,退休前在十農場及周邊承包一些小型工程。雖然孫永聯只是小學畢業,但他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舞文弄墨和讀書看報,閒暇時也會拿起筆來寫些短文自娛自樂。2013年春,孫家坨村組織撰寫本村的《孫氏家譜》,因為孫永聯有些文字基礎,他被鄉親們推舉加入了家譜的寫作班子。
這是孫永聯抽空學習的時候
在編寫《孫氏家譜》的過程中,孫永聯了解到解放前有許多本村的熱血青年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解放軍,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的解放事業毅然走向戰場,有的光榮負傷,有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成長為部隊幹部,還有一些地下黨員在家鄉組織群眾同敵人作鬥爭。遺憾的是,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跡除了自己的直系親屬外卻很少有人知道。「我應該寫一本書,讓村裡的後人牢記歷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孫永聯準備寫《孫氏兒女故事》的想法開始在心裡萌動。
2015年12月,《孫氏家譜》付梓。孫永聯有了時間,他在家裡擺上小方桌,《孫氏兒女故事》的寫作就悄然開始了。他第一篇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自己的親哥哥孫永章。1944年10月,19歲的孫永章在村地下黨組織的號召下告別僅僅結婚半年的妻子趕赴部隊,當了一名八路軍戰士。20歲時,已是連副指導員的哥哥在與日本侵略者的戰鬥中英勇犧牲。孫永聯用了半個月的時間,眼含熱淚寫完了這篇近萬字的懷念文章。
這是孫永聯正在擦試哥哥生前的畫像
雖然孫永聯平時喜歡寫寫畫畫,但要把村裡所有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老戰士的故事整理好也有些難度。為了提高寫作水平,他一次次坐班車去縣城跑唐山買來多本關於寫作的工具書,還多次去農場黨辦室向負責外宣的工作人員學習。由於他的虛心和執著,他的寫作能力有了很大長進。經過兩年日日夜夜的努力,26萬字的《孫氏兒女故事》原稿終於整理了出來。因自己年事已高,眼睛花不好使,沒辦法用電腦的他花了一萬元請了一位附近村的大學生,將寫好的材料在電腦上打字排版。
為了不遺漏每一個戰爭年代做出貢獻的人,孫永聯幾乎走訪了村裡所有上了年歲的鄉親。有的擔任領導職務的老兵退休後生活在外地,他就通過親屬要來電話一次次採訪,直到把情況了解清楚為止。
2018年1月25日,孫永聯租車將1000冊《孫氏兒女故事》從印刷廠運回家中。看著這些散發墨香的書擺在自己面前,他歡喜地像個孩子。他除了送給親友一些外,其餘書籍全部無償贈送給了村黨支部和鄉親們。
孫永聯把自已寫成的書送給了鄰居
孫永聯生活特別儉樸,平時捨不得吃穿,但為了出版《孫氏兒女故事》一書竟花去了近3萬元。兩年的時間內,他幾乎每天都白天走訪晚上寫作,人瘦了20多斤。村裡的老夥計們都說,永聯為了寫書,他真是啥都豁出去了。
孫永聯老有所為、勤奮著書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現在,他在十農場開展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以講故事的形式把《孫氏兒女故事》講給村裡的黨員和鄉親們。同時,他還在聯繫十農場其他村隊的文學愛好者,準備將全場200多位曾經上過戰場的老兵全部整理成冊。孫永聯說,讓那些在戰場上拼殺的英雄和他們的事跡傳承下來、永遠鐫刻在後人的腦海中,我付出的再多,也值!
【文\\李連君 呂瑞新 攝影\\ 張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