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山水相間、風景如畫的黃南從不乏水的滋潤。僅黃河黃南段就有隆務河、洮河、大夏河等一級支流22條,這是大自然賦予黃南藏族自治州的自然稟賦。
黃南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以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為己任,全面推進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引蓄源頭活水,潤澤一方百姓。
民生水利惠及山川
走進尖扎,黃河之水在此依偎群山,蜿蜒迂迴。俯瞰尖扎地形,由北向南——扎馬山、申寶山、折戈里山、尼浪山形成的天然隆脊使黃河兩岸變得溝壑縱橫。地形地貌的複雜多樣,造成該區域地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是我省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尖扎因水靈秀,也因水而困。長久以來,缺水一直是困擾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老大難問題。補短板,首先要破解「水瓶頸」,對於尖扎縣來說,這是列入發展清單的首要議題。
過去,由於自然條件惡劣、水利等基礎設施條件差,全縣農業區一度面臨農業產業結構難調整的困境。近年來,該縣通過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實施水系流域、荒山造林等保護工程,為助力脫貧攻堅、國土綠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提供了示範樣板和經驗借鑑。
說到水,尖扎灘鄉來玉村人或許更有發言權。曾幾何時,缺水成為每一個村民揮之不去的苦澀記憶。從2018年開始,全村陸續搬遷至位於縣城附近,與黃河近在咫尺的移民集中安置點,從此,他們告別大山,告別了缺水的日子。
「來玉新村的脫貧攻堅第一仗就是修水利。」駐村第一書記李玉棟介紹,易地搬遷之前,村民在山上吃水都很困難,更不要說澆地了。搬到新村以後自來水直通各家各戶,為發展村級產業,水利部門還投入建設資金47萬元,將取水點水窖進行增容改造,村民致富終於有了盼頭。
的確,喜遷新居的來玉村人沒有了水的煩惱,他們便開始謀划著新的生活。今天,當村民站在村口望著滔滔黃河在眼前奔流而過,他們為之欣慰、為之感動,昔日貧困村因「水」煥發出無限生機。
黃南州水利局局長陸寧表示,黃南州非常重視水利工作,尤其是提出「山水黃南」綠色發展理念後,各地區對治水興水促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科學發展的認識不斷增強。
截至去年底,全州水利系統共落實水利建設項目186項,投入資金21.49億元,25.36萬人的飲水安全得以鞏固提升。
隨著一批民生水利項目推進,全州綠化、水域面積大幅增加,生態環境、空氣品質、水利景觀、宜居環境明顯改善,災害損失逐年下降。
重點工程強力推進
同仁縣地勢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海拔2160米,相對高差2607米,以此構成天然階梯,為水利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隆務河水網密布,縱橫交錯,是同仁縣的母親河。然而由於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每到旱季,很多支流經常因為水量不足而出現斷流,「爭水」、「搶水」事件屢有發生,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
興水惠民,水利建設不可或缺。近年來,黃南州始終把重點水利工程作為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努力讓群眾在水利發展中得到了更多實惠。
4月7日,記者在同仁縣扎毛水庫灌溉工程的一處施工點看到,十幾名施工人員正在涵洞內搬運土方,一個個忙碌的身影在荒山僻壤構成一道風景線。
「按照原計劃,工程在春節後就應該開工,由於受疫情影響一直到3月初才組織施工人員進場。但是誤時不誤工,我們正在加快進度,確保按時完成建設任務。」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屬於隆務河流域龍頭調節水庫——扎毛水庫的灌溉配套工程,灌渠覆蓋至隆務鎮、曲庫乎鄉、年都乎鄉等地,總控制灌溉面積為3500公頃。該工程將對保障隆務鎮地區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以及改善區域環境發揮重要作用。
水不僅是農業的命脈,更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乘車行駛在沿河公路上,如火如荼的水利建設場景隨處可見。
在隆務河下游浪加水庫建設工地,雖然春寒料峭,但是水利建設者熱情不減,水庫一側的山坡上,壓路機、裝載機輪番上陣,運輸車輛來回穿梭。作為同仁縣首座控制性骨幹水利工程,浪加水庫總投資2.24億元,水庫建成後,能夠有效提高保安鎮下游8個村的供水保證率,徹底結束該地區旱季缺水、雨季防洪的尷尬局面。
「工程建設必須以保護河流、保護生態為前提。」項目負責人祁向明說道,工程完工後,所有的道路施工和開挖部分,都要最大限度地恢復原有的植被和面貌。
記者了解到,在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建設實施、運行調度等各個環節,黃南水利部門高度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著力維護河湖健康,重視進行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使工程建設與生態系統保護和諧發展。
河湖生態再創佳績
新的發展形勢下,「水」對於一個地區而言,其地位和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面對州府撤縣建市的歷史機遇,黃南州持續提升管水治水能力,為城市發展增添水韻和靈性。
隨著天氣轉暖,同仁縣隆務河畔的綠蔭小道上,遊人信步閒庭,任清風拂面。不遠處,湖心島、人行橋等景觀綠化帶提升工程已近收尾。如今,像這樣的河岸景觀帶在黃南不在少數。
去年初,河南蒙古族自治縣通過實施一系列洮河流域生態恢復和保護項目,順利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入列「國家濕地公園」,其濕地面積達到384平方公里。流水潺潺、景色旖旎的草原大牧場再一次回歸原生態。
澤庫縣自2015年獲批建立「澤曲國家濕地公園」以來,公園內濕地生物多樣,景觀資源豐富,目前,濕地有野生動物96種。草原上,人人關心水源、人人愛護水源、人人爭當水源清潔工已然成為牧民的共識。
這些河湖生態的蛻變,得益於黃南州生態水系的治理。進入新時代,該州治水目標從單一、傳統的防洪保安全向著力解決水污染,實現水美、水優轉變。
2019年以來,黃南州多措並舉,深入實施碧水保衛戰,維護河湖健康,持續改善河湖水生態環境。
——在保護措施上,結合攔河壩等設施的完善,通過改良河床、恢復河灘、修復河岸、建設休閒景觀帶,著力改善河湖生態區域,基本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預期目標。
——在生態措施上,建設濕地、草溝、人工湖、生態沙灘等緩衝帶,提高沿河兩岸植被覆蓋率,增強河湖的攔截凈化功能,為多樣生物棲息提供良好條件;
——在管理措施上,將「河長制」納入長效機制,管好河道排污口和取水口,實時掌握河道排污口動態,並在沿河村莊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定期組織清河行動,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同時,實施建設黃河幹流尖扎、河南段,澤曲河等河道防洪治理工程,累計完成投資4.15億元,治理河道總長105.12公里,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38項,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1平方公里,有效保障了河湖生態安全。
2020年,黃南州再一次吹響了打造「山水黃南」的號角,一幅山清水秀的美好畫卷由此鋪展開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m4fyXEBfwtFQPkdT-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