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穿越到明朝,下面武器5選1,你會選擇哪件武器帶兵作戰?

2020-03-25     萌小糸說歷史

假如你穿越到明朝,下面武器5選1, 你會選擇哪件武器帶兵作戰?

5、火銃

有時又稱「火筒」,是世界最早的金屬射擊火器,屬於火門槍。火銃是中國古代第一代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它的出現,使熱兵器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對後來的戰爭形式和軍事技術的發展開展了新的篇章。火銃發明於中國元代,由南宋突火槍演變而來,明朝時期對火銃的發展和使用起了重大作用。

火銃用銅或鐵鑄成,銅鑄較多。由前膛、藥室和尾銎構成。通常分為:單兵用的手銃,城防和水戰用的大碗口銃、盞口銃和多管銃等。手銃輕巧靈便,銃身細長,前膛呈圓筒形,內放彈丸。藥室呈球形隆起,室壁有火門,供安放引線點火用。尾銎中空,可安木柄,便於發射者操持。有的手銃從銃口至銃尾有幾道加強箍(見圖)。大碗口銃和盞口銃都因銃口的形狀而得名,基本構造與手銃類似,只是形體短粗,銃口呈碗(盞)形,可容較多的彈丸。有的碗(盞)口銃尾銎較寬大,銎壁兩側有孔,可橫穿木棍,將銃身置於木架上。發射時,可在銃身下墊木塊調整俯仰角。用於水戰的碗口銃,多安於戰船的固定木架上,從舷側射擊敵船。

三眼銃是一種常見的多管銃,銃身由3個銃管平行鑄合成「品」字形,大多有加強箍,尾部為一尾銎,安裝木柄。每個銃管各有1個藥室和火門,點火後可連射或齊射,常用於騎兵,射畢後可以銃頭作錘擊敵


4、鳥銃

又稱鳥嘴銃,是明清時期對火繩槍的稱呼。明嘉靖時傳入中國,與原有的管身火器相比具有照門、照星、銃托、銃機,開始可以雙手同時持握而發射。鳥銃因為可以射落飛鳥而得名,明朝人范景文撰的《師律》中提到:「後手不用棄把點火,則不搖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名鳥嘴銃,因其點火結構在點火時如鳥嘴啄水。鳥銃是歐洲發明的,明嘉靖年間經日本傳到中國。據《籌海圖編》記載,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軍收復日人、葡人占據的雙嶼(今浙江省鄞縣東南海中),獲鳥銃及善制鳥銃者,明廷命仿製。約在同時,又有魯嘧國(土耳其)鳥銃傳入中國。明萬曆26年(1598年)趙士楨著成的《神器譜》中記載了鳥銃傳入中國後,中國原有的諸火器皆失其利,是因為中國原有的銃器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藥因而較難命中目標,而形容鳥銃為:「後有照門,前有照星,機發彈出,兩手不動,對準毫釐,命中方寸,兼之筒長氣聚,更能致遠摧堅。」《神器譜》中也記載了趙士楨參考了鳥銃與三眼銃的特色而制出迅雷銃(多管的鳥銃),參考了鳥銃與佛郎機銃的特色制出了掣電銃(後膛定裝彈藥的鳥銃)。明天啟元年(1621年)刻印的《武備志》有將各國制的鳥銃相比較,認為嚕蜜鳥銃最遠最毒。明崇禎3年(1630年)刻印的《兵錄》記載的子母鳥銃配有插管式的銃刀(刺刀)。


歐洲的火繩槍在三十年戰爭後被燧發槍替代。中國明朝末年畢懋康撰《軍器圖說》首次介紹了燧發槍(書中稱「自生火銃」)。清朝康熙年間製造出燧發槍,當時稱為「自來火」。

3、西洋炮

西洋炮是明代中後期由歐洲傳入中國的長倍徑身管火炮,最早的記載是唐順之《武編》里所記載的重達七千斤的大口徑重型火炮。不過這種火炮從外形上來看與後來的紅夷炮大不一樣。明後期的西洋炮在廣義上也屬於紅夷炮,但要狹義地說這兩種火炮還是有區別的。狹義上的紅夷炮專指的是由荷蘭人(紅夷)鑄造使用的身長巨腹的鑄鐵炮,而西洋炮則指的是由澳門葡萄牙人(澳夷)鑄造使用的長身管鑄銅炮。到後來,葡萄牙人在明朝學會了鑄鐵炮技術之後又包含了鑄鐵炮。除這兩種以外,還有特指菲律賓的西班牙人的呂宋大銅炮。本文所指的則是《武備要略》里澳門葡萄牙人所鑄造的西洋炮。在明朝人看來這些出自澳夷的銅鐵炮鑄造精湛、大小相稱、厚薄得宜,屬於上上之器。西洋炮由於作戰任務的不同也分為大中小三個型號,一號西洋炮最大,長達一丈(3.2米)、口徑三寸(9.6厘米),炮口上揚到最佳角度拋射的話能打十二里地;二號西洋炮體型中等,長達八尺(2.56米)、口徑約為7.6厘米,炮口上揚最大射程為十二里地;而三號西洋炮最小,長達六尺(1.92米)、口徑約為5.6厘米,炮口上揚最大射程可為八里。

2、大將軍炮

是明朝本土火炮中類型最多、口徑最大的火炮。其前期多為銅炮,到了中後期慢慢替換為鍛鐵炮,重量在數百斤至八九千斤不等。按照《無夢園集》里的說法,一千斤以下的大炮用於行陣野戰,一千斤以上的大炮則由於「體重難舉」,用在城牆、關隘、堡台上與輕型火器一起配合防守。比如鷓鴣炮台上的明代大將軍就有九千多斤重。明後期,京城各門用的大將軍炮都是五六百斤的。

為了便於野戰,明朝人又把它改的更輕,只有二百五六十斤,長約三尺六寸(115米),炮彈是一枚重達四五斤的大鉛彈和上百枚重四五錢的小鉛彈,所有炮彈加起來有七斤多,大概十磅左右。使用的時候,大炮被安置在配套的炮車之上,行動便利十分適合野戰。等到敵人沖得近了,直接一輪火炮齊射打過去。大炮彈直入敵陣,打出一條血渠,小炮彈四散飛舞,清出一片血雨,勢若雷霆不可阻擋。因此被明人稱之為野戰「最利之器也」!


1、繡春刀

繡春刀是明朝特務機關錦衣衛、御林軍概念性質的佩刀。 繡春刀外形綜合了堪合時期日本輸入中國的倭刀的特點,到中晚期更偏向於明代本土特殊定製的工部腰刀。

《明史》有記,嘉靖年間的錦衣衛指揮使——張爵的墓誌里有寫「賜四獸麒麟服、鑾帶繡春刀、銀鎁瓢方袋三事」,嘉靖帝巡幸承天,特命張爵「充前驅使事,—切機務悉倚毗焉,仍加食都指揮僉事俸。自發駕以至迴鑾,飛魚蟒衣、帑金、廄馬、酒飯之賜,及宣召面諭之優,不可枚舉。」由此可見飛魚服繡春刀是皇帝賞賜的,不是錦衣衛里上下全員人人有份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kOvE3EBnkjnB-0zei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