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袋子鼓起來 日子火起來

2019-12-03   冀風網

工地上人頭攢動、機器轟鳴。村民們說:「這是駐村第一書記小崔帶領大家乾的又一項利民工程。小崔駐村兩年,村裡真是大變樣。」

「能成為駐村第一書記,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崔飛在走訪貧困戶 朱向陽 攝

鶴壁市水利局工農渠灌區管理處副處長崔飛到石門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兩年來,著力改善村裡基礎設施,不斷提高石門村黨建工作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水平,建立了黨群服務中心,增設了廣播室、會議室、活動中心;籌資拓寬道路,修建文娛舞台、健身廣場,還安裝了30多盞路燈。說起小崔,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

回憶起剛駐村時的情景,崔飛忽然靦腆起來。「那時,我剛36歲,因為離家遠、孩子小,缺乏基層工作經驗,自己沒底氣,就想打退堂鼓。」崔飛說,有一次,通過電視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十八洞村關於精準扶貧的講話後,他轉變了思想。「能成為駐村第一書記,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決心留下來,歷練自己。」崔飛說。

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學習先輩革命精神

在石門村的黨建材料中有這樣一張照片,村裡的黨員、「兩委」幹部、駐村工作隊員等30餘人,在崔飛帶領下到山城區石林鎮紅色教育基地參觀。這是今年9月25日,石門村黨支部開展的「踏紅色足跡、尋精神源泉」活動。大家參觀了石林會議舊址,學習了先輩們的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

崔飛帶領村兩委參觀紅色教育基地 朱向陽 攝

「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被革命先烈們頑強拼搏、不怕犧牲的精神深深震撼,更加堅定了我們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村民李會員說,他196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上個月修路,伐了他家4棵大楊樹,還損毀了他家一口澆地用的井。施工隊提出賠償方案,他一口回絕:「個人小利不算啥,脫貧路上,黨員幹部必須衝鋒在前。」

石門村遠離市區,交通閉塞,車輛進出只能通過馬王嶺隧道。第四村民小組13戶村民住在村西一角,僅有一條1米多寬的小路相連,以前運送物品要靠扁擔或手推車。崔飛實地測量、積極協調,把這條小路整修成3米多寬的水泥路,路的一端與村主路連接,另一端通往鄰村蔣家頂,實現了第四村民小組幾代人的願望。

崔飛介紹,新修的「土蔣線」由土門村至蔣家頂村,斜穿第四村民小組居住地,總長近3公里,路基鋪設已完成,正在澆灌水泥,預計年底通車。

「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幸福奔小康」

在石門村採訪時,記者在崔飛的儲物櫃中看到了一把電推子和一套理髮剪。

崔飛義務幫村民理髮 朱向陽 攝

「村裡老人行動不便,我就上門給他們理髮。」崔飛說,「以前在家裡給孩子理過發,駐村後我就把家裡電推子拿過來,又添置了牙剪等工具。剛開始的時候,只會理光頭,後來,慢慢地學會了推平頭、剪毛碎,並且越來越熟練了。」

在崔飛眼中,義務給村民理髮是小事,他更關注村民增收這件大事。

村民姚小五想通過養殖梅花鹿致富,但因缺乏養殖技術,他養的梅花鹿瘦弱無力,經常脫毛。崔飛得知這一情況後,請來畜牧專家上門指導,梅花鹿的健康狀況很快得到改善。

採訪當天,崔飛再次來到姚小五家中,認真記錄下梅花鹿的近況。姚小五的母親對崔飛說,「小崔你一來,我心裡就有底了!」

村委會的辦公電腦里,保存著一位老太太為崔飛補衣服的照片。村黨支部委員鄭懷生說:「小崔是個熱心腸,贏得了村民的好評和支持。去年冬天,我們入戶走訪時,小崔身上的棉襖不知啥時候破了一個洞。村民紀領地看到後,再三堅持,一針一線地幫他把棉襖補好了。」

經過駐村幫扶,截至目前,石門村全村126戶312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就在幾天前,石門村達到了貧困村退出標準,實現了脫貧摘帽!」崔飛說,「下一步,我計劃依託村裡種紅薯、養黑山羊的優勢,嘗試種植、養殖、旅遊協調發展,藉助鄉村振興這股東風,建設美麗石門村,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幸福奔小康!」(記者 朱向陽)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