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無理"別著急,父母做到這一點,讓他做個懂事的乖孩

2019-07-28   扉扉細語

今天,我帶兒子軒軒去閨密家玩。玩了一會兒,軒軒就去玩樂樂的「釣魚"。樂樂一看不願意了,哭喊著:「我不想叫你玩我的玩具…",竟然還在地上撒起潑來。剛才還好好的,怎麼說翻臉就翻呢?我有些不解。

我發現閨蜜的兒子不光「任性"、「無理」,還「不懂分享」。

l: 樂樂為什麼會這麼任性,無理呢?

樂樂的爸媽平時上班比較忙。三歲以前,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帶著。孫子說到哪,爺奶帶著去,說東不西。老人對孩子疼愛有加。小玩具,想要什麼買什麼? 玩了扔,扔了買。孩子的「任性」,就這樣一天天的給培養起來。

爺爺奶奶帶小孫子最常去的地方都是老年人比較多的公園、廣場。很少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兒,自然不太合群更不懂分享,孩子的「無理"也在情理之中。

「任性"、「無理」、「不懂分享",表面看是孩子的問題,根源在長輩。

老人帶孩子隨心,隨性,完全不講規則。這是樂樂「任性"、「無理"的關鍵所在。

美國著名作家珍妮.艾里姆曾經說過: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作為父母要抓住「秩序關鍵期",儘早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一、什麼是秩序關鍵期。

秩序關鍵期(2-6歲):2歲到6歲是教孩子知曉、做到有規矩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應逐漸引導孩子脫離以自我為中心,多與別的孩子交朋友。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訓練他們養成自律的能力,以便以後適應社會規範。

尤其是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家長要熟知幼兒園的規則,以便家校規則統一培養孩子。幼兒入園後,老師會逐漸培養孩子獨立意識,讓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刷牙、洗臉、吃飯。

中國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主編的《起點》一書寫道:

如果有可以遵循的規則。複雜和多變的生活就可以被簡單化。

社會如此,家庭教育也是這樣。家庭有了規則,孩子才有規則可依。而不至於,讓育兒變得情緒化,隨心化,而孩子也無所適從。

二、規則如此重要,怎樣制定規則?孩子才樂於接受呢?

1以愛為出發點

以愛為出發點是制定規則的基礎,而不是以限制、捆綁孩子為目的。有了愛,規則教育,才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2制定規則,孩子參與。

不要以為孩子小,家長就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家庭規則就是家長和孩子的約定,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孩子參與了,就有發言權。

如果規則不合理。孩子可以提出意見,家長和孩子約定一個都能接受的規則。

比如:孩子看動畫片的多少,如果家長規定一天只能看一集,孩子覺得太少。而連看三集,家長又覺得有點長。那麼家長這時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每天看兩集怎麼樣?孩子同意,那麼規則得到孩子認可,就更有執行力。

3規則雖好,不可貪多。

年齡越小,規則要越少。如果一個三歲的孩子,家長給孩子制定了六七個規則,孩子就會覺得處處受約束。時間長了容易讓孩子畏手畏腳,不利於孩子性格養成。從而違背制定規則的目的。

一般說來,3一6歲的孩子,規則不超過5個。像一個三歲剛入幼兒園的孩子,平時還是以吃、玩、遊戲為主,孩子獨立意識漸漸增強。根據這年齡的特點,制定三、四個規則即可。我兒子三歲時,我們的約定是每天:看2集動畫片;可以買1次零食;自己洗臉、自己吃飯。

三、這樣使用規則教育更有效

01 先關注情緒,再講規則。

前天,兒子和鄰居小寶在家玩搭積木。不一會兒傳來小寶的哭聲。剛走進客廳,還沒等我說話,小寶哭著告起狀來,「軒軒打我」。問明情況得知:小寶把軒軒搭的「寶塔"不小心撞倒了。軒軒很生氣推了小寶一下,小寶哭起來。

「軒軒,小寶不是故意碰倒了你的「寶塔",你應該原諒他。可是你打他,是你的不對,你應該向小寶道歉。"我說。軒軒皺著眉頭就是不說話。「小寶碰倒了寶塔,你是不是很生氣?""我就是很生氣!"軒軒不依不饒地說。

看著正生氣的軒軒,知道現在說什麼他很難聽進去。我只好先安慰他:"來,媽媽和你一起重新搭。"軒軒點點頭,不一會「寶塔"搭好了,他氣也消了一大半。我趁機問他:"兒子,你告訴媽媽,打小寶對不對?"「不對"軒軒小聲說。我再一次強調「打人是不對的,你應該給小寶道歉。"對不起,小寶",兒子終於認錯了。

孩子間有了衝突,當情緒激動時,首先要關注他的情緒和感受。緩一緩,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留下反省的時間。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在情緒激動時無法聽從任何人的勸說。待情緒穩定後,再講規則,這時執行規則才更容易。

02 溫和而確定的方式回應孩子

有了規則,執行時並不一定順利。時常會遇到孩子拒不執行規則,挑戰底線的時候。

生活中,我和兒子約定「自己玩的玩具,自己收拾"。

上次朋友帶著妞妞來我家玩。兒子很高興,拿出了自己的玩具和妞妞玩起來。一會兒,搭積木,一會兒拼「樂高"。一下午,地上擺滿了玩具。正玩得起勁兒。妞妞媽接到電話,急著要回去。

妞妞走後,兒子又玩了一會兒。"吃飯了,軒軒把玩具收起來,」爸爸說。看著一地的玩具,兒子極不情願。「媽媽,我不想收玩具,太多了。」「這玩具媽媽沒玩兒,是你玩兒的對不?你玩兒的,你得收拾呀。」「那妞妞也玩兒了!」兒子想耍賴了。

「如果你不收拾,那我願意收拾。"兒子警覺了一下,身子一立,看著我。「當我收拾玩具的時候,我就是玩具的主人。我就有權力來處理這些玩具。」

「你不是玩具的主人,我是,…"兒子不斷地強調說,邊說邊拿起盒子,開始撿起「樂高」。

Ⅰ: 在執行規則時,當遇到孩子挑戰底線時,不要生氣,一定要溫和而堅定地回應孩子。家長的堅定是規則得以順利執行的根本。孩子雖小,但他很聰明。如果這次你給他收拾了玩具,那下次他還會依賴你。

丨: 有的家長會說,如果孩子耍賴,拒不收拾玩具,怎麼辦?

講清了不收玩具的後果,孩子依然耍賴。父母要心平氣和地收起玩具,並告訴他你怎麼處理這些玩具(如,兩個星期內,你不能玩這些玩具),找個地方單獨放起來。讓他知道(不執行規則)不收拾玩具,是要承擔後果的。

每一位自律的孩子,都有言行一致的父母。

03放鬆的家,有「彈性"的規則。

幼兒園門口,常常賣一些劣質的小玩具,也為了讓兒子學會自我約來。為此,我和兒子的約定。平時不買玩具。星期天可以帶他到玩具店買一個自己想要的玩具。

星期四下午放學後,我需要到購物廣場買個拖把。挑選完,在經過玩具區時,兒子一眼相中了一個用橡皮泥,可以「壓麵條」的玩具。他非常想要,我告訴兒子:一個星期只買一次玩具。這個星期的玩具,你可以選擇今天買,也可以選擇星期天。兒子一聽高興地跳起來:「好!媽媽,我選擇今天買。"

家是一個讓人放鬆的地方,特別一板一眼地板執行規則,效果未必會很好。孩子看到特別想要的東西,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讓孩子提前買也是合理的。這樣有「彈性"地執行規則,顯得更有溫情。可以理解為靈活執行規則,而不是死板地一定要在星期天下午才買。

孩子成長的路上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別著急,找准問題的關鍵,家長給予正確引導,孩子的問題會逐漸得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