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精力固脫貧 堅決打贏攻堅戰——復工復產,青海在行動(十二)

2020-04-21     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引發了經濟的「倒春寒」,脫貧攻堅也迎來了新的挑戰,使脫貧攻堅任務更加艱巨。我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紮實開展「補針點睛」專項行動,緊盯全年發展目標任務,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真抓實幹、攻堅克難,確保我省各族群眾同全國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

幹部忙著鄉間宣講,企業加快復工復產,群眾脫貧增收不斷檔……一個個忙碌的身影匯聚成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磅礴力量,奏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強音。

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有序復工復產。

青海高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助力青稞產業扶貧。陳晨 攝

青海江河源投資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加工飼料。

集中精力固脫貧 堅決打贏攻堅戰——復工復產,青海在行動(十二)

食用菌種植基地鋪就致富路。魏雅琪 攝

鼓幹勁,干群同心合力攻堅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達玉村牧民群眾放牧的便道上,一支身著「紅馬甲」的馬隊格外醒目。這支「紅馬甲」馬隊,正是野牛溝鄉「黨員輕騎隊」,專門負責到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腦山深壑,宣講解讀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

這個春天,疫情防控不能放鬆警惕,「一號文件」宣講也不能耽誤,脫貧攻堅更要鞏固提升。野牛溝鄉「黨員輕騎隊」進腦山牧場、進羊棚、進管護站,和牧民群眾一起席地而坐,用最直白的話講群眾最關心的事,謀集體發展思路,繪牧家致富願景。

疫情防控是特殊考驗,脫貧攻堅是時代使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是重要前提,一個腳步也不能後退;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也是重要任務,一戶群眾也不能掉隊。祁連縣央隆鄉阿爾格村「第一書記」祁正奇來到建檔立卡貧困戶花木切才讓家中,宣講「一號文件」精神,並進一步了解花木切才讓家的生產生活是否受疫情影響,不讓疫情成為脫貧攻堅的絆腳石。

當談到今年生產發展計劃,花木切才讓說:「計劃再通過530貸款購買幾頭牛,明年爭取出欄20頭牛,預計能收入5萬多元。自村裡開展精準扶貧以來,我先後享受了項目房、機井建設等項目,孩子上學免費,我也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我家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

花木切才讓家的變化離不開第一書記祁正奇的幫助。尤其在疫情期間,祁正奇主動上門宣傳政策,對貧困群眾更是重點聯繫、無微不至,成為群眾眼裡的「主心骨」。合理利用疫情防控期間的入戶排查,對脫貧不穩定人口和邊緣易致貧人口進行動態監測,及時將返貧人口納入幫扶範圍,確保疫情防控工作和脫貧攻堅同軸聯動、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在脫貧攻堅一線,有一大批這樣的駐村幫扶幹部,他們用腳步丈量從貧困到小康的距離。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致富大戶和貧困群眾結對幫扶等方式,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幫扶措施,在疫情防控中交出特色幫扶的合格答卷,實現「兩手抓、兩手硬」。幹部和貧困戶一道,凝聚成了「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的強大合力。

穩脫貧,幫扶政策持續穩定

王玉珺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郭里木新村的脫貧戶,但是從2020年元月份開始因為企業效益不好,已經失業在家,家庭失去了固定的經濟來源。

駐村第一書記道文斌在逐戶發放疫情防控宣傳資料時,了解到王玉珺家的情況,因為王玉珺家中還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就勸說他暫時就近就業,並向聯點企業和幫扶責任單位求助,幫助他解決了工作問題。

像王玉珺一樣,因為疫情影響,不少脫貧戶又陷入返貧困境。我省在勞動力轉移就業、產業扶貧等方面多點發力,最大限度發揮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優勢,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紮實推進「九大後續鞏固行動」,按照「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政策支持力度、工作力度不減,駐村工作隊不撤,全力鞏固脫貧成果。

省扶貧局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做好復工復產工作的有關部署,通過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機制、加大工作調度等,全力推動貧困勞動力就業。截至目前,全省276家扶貧龍頭企業已有265家復工復產,310家扶貧車間已有304家開工,全省已有1.1萬貧困勞動力返崗復工或外出就業。

同時,聯合太平洋財險公司,全面推廣「精準防貧保」試點經驗,織密織牢防止返貧「安全網」,健全完善各類防止返貧機制。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只有加大返貧風險防控力度,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風險規避機制,才能讓脫貧攻堅釋放出長遠的民生紅利。

為了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我省以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為底線目標,繼續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覆蓋落實產業、醫療、教育、住房、飲水、社會保障、金融支撐等扶持政策,堅決杜絕政策調整或「縮水」影響脫貧成效,確保貧困群眾脫真貧、真脫貧。同時,把脫貧摘帽的地區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優先予以扶持,做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政策銜接、機制整合和工作統籌,保持政策連續穩定,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

迎小康,村集體經濟遍地開花

高原的春風吹淡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陰霾,加快了春耕的步伐。海西州德令哈市調整發展庭院經濟和「菜籃子」等短平快產品,做好春耕備耕工作。從柯魯柯鎮安康村的藜麥到烏蘭乾溝村、希望村的青稞、馬鈴薯,自2016年以來,德令哈市先後投入農牧扶貧領域村集體項目資金11647.5萬元,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帶動42個村集體經濟增收。

柯魯柯鎮安康村與烏蘭縣三江沃土集團合作,利用閒置的撂荒地,發展藜麥種植產業,使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硬是將8公頃荒灘打造成了沃野良田,成了安康村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貧困戶僅靠藜麥種植一項戶均增收6000元,貧困戶人均年收入達到11700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成為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載體。

村集體經濟蓬勃發展。柯魯柯鎮金原村瞄準花卉種植產業項目,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整合村集體產業發展資金種植草花20餘萬盆,為村集體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新路子。2018年率先突破村集體經濟為零的局面,2019年實施花卉基地改擴建項目,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民得到更多實惠。

「幾年來,我們將發展村集體經濟作為實現穩定脫貧、帶動發展的重中之重。截至2019年底,項目村集體收益累計達到729萬元。積極設置公益性崗位,從村級集體經濟收益中列支,設置養老服務員、保潔員、綠化員等公益性崗位,尤其根據現在疫情防控的需要,結合防疫消殺、巡查值守、宣傳疏導等安排臨時性崗位,讓困難戶實現增收。現在每村的公益性崗位由疫情前每村3—4個增加到8—10個。」德令哈市扶貧開發辦副主任王瑞告訴記者。

通過強力推進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光伏扶貧,破解群眾增收難題,2019年全省貧困地區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99元,較上年增長10.6%。全省4146個行政村中,91.3%的行政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為鄉村振興和全面小康夯實了基礎。

防疫和扶貧,一個與病魔較量,一個與貧窮鬥爭,都是在和時間賽跑。與時間賽跑,我省準確把握當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堅持發展不動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緊盯全年發展目標任務,推動工作重心從復工復產向達產達效轉移,打好「精準」組合拳,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KCVm3EBnkjnB-0z8Afi.html










好兄弟,謝謝

20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