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12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分別報道了「陽澄湖裡的『蟹污染』」、「陽澄湖:野蠻生長的農家樂」兩期節目,反映陽澄湖周邊池塘養殖、農家樂給湖水體及周邊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引發外界關注。
「蘇州人對水是有獨特情節的,多希望在家門前,重新看到清澈見底的河流。多希望在陽澄湖,看到老人們所說湖底的白沙。」有陽澄湖周邊居民對此感嘆道。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報道發出第二天,蘇州市委常委會便召開會議進行專題研究,分析問題根源,研究部署整改措施,江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藍紹敏主持會議,表示要敢於直面問題、正視問題,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行動,全力以赴抓好整改。
而占陽澄湖水域超一半、岸線占比近60%的蘇州相城區,則在12日晚至13日凌晨,由區委常委會連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布置相關問題整改工作。
截止目前,蘇州多部門已對報道涉及的水源地保護、養殖尾水排放、養殖投餌、農家樂監管等問題進行了排查。11月13日上午開始,相城區組織由水務、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城管、市場監管、衛健等部門組成的8個綜合執法組,協同陽澄湖度假區,對度假區內500多家農家樂開展全覆蓋檢查,對無證無照農家樂查封整改,對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的農家樂進行停業整頓。
《蘇州日報》也公開發文回應了央視報道中所涉及的一些問題。
據央視報道,為改善水質,當地政府已經將陽澄湖區圍網養殖面積從2001年的14.2萬畝壓縮至目前的1.6萬畝。然而當地人不願意放棄「陽澄湖大閘蟹」這一金字招牌帶來的賺錢紅利,湖區養殖面積的壓縮卻促使了沿湖周邊池塘養殖面積的增加,後者變成湖內圍網面積的四倍。
如此一來,原本希望借縮小養殖面積來改善的湖區富營養化問題「捲土重來」。
央視報道稱,因為養殖量增加,海魚和玉米會成為蟹農大批量投喂的食料,而只有少部分會被魚和螃蟹同化掉其中的氮和磷,其餘則會留給水體,湖便會富營養化從而導致水質惡劣。比如藻類爆發,微生物群落失調等。
由於塘蟹養殖是從湖裡抽水,而池塘水一年一換,養殖完的污染水質,便這樣被被蟹農從池塘又放回了陽澄湖。如此循環往復,政府壓縮圍網面積的治污效果被大大抵消,治污有淪為表面文章的風險。
央視記者還從蘇州環境監測中心看到,2016年起,陽澄湖總磷指數保持在0.06毫克/每升,屬於四類水源標準,而三類及以上水源才可以作為應用水源。這與陽澄湖是蘇州工業園區第二水源地、蘇州備用應急水源地的功能定位似乎相悖。
對此,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對《蘇州日報》回應,目前陽澄湖湖區圍網養殖主要位於中湖和東湖中北部,蘇州工業園區陽澄湖水源地位於東湖南部湖區近岸,與圍網養殖區不在一個區域。且蘇州工業區陽澄湖水源地今年逐月水質均符合III類,水質穩定達到國家飲用水源地考核標準,其中總磷濃度在0.03~0.05毫克/升(III類水總磷標準為≤0.05毫克/升)。目前國家「水十條」對陽澄湖國考斷面陽澄湖心水質考核要求是符合Ⅳ類,並未要求全湖達到水源地Ⅲ類考核要求。
對於投喂海魚的問題,蘇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稱目前,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在水產養殖過程中使用冰鮮魚的規定,一些養殖戶仍使用冰鮮魚喂養。該市積極引導河蟹養殖使用配合飼料替代冰鮮魚,並通過增加螺螄投放和水草種植修復養殖水生態環境。
關於沿湖農家樂監管問題,蘇州相關部門表示,經核查,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農家樂在經營過程中未將污水全部納入污水管網,存在污水直排周邊河道的現象;二是存在在河岸宰殺活禽、在河道內清洗各類生鮮、隨意丟棄垃圾等現象;三是部分農家樂無證無照經營。截至目前,蘇州相城區陽澄湖度假區共有農家樂540家,其中證照齊全的有402家,暫未辦理相關證照的有138家,正在持續規範整治中。度假區現有2079戶農戶,其中2069戶已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剩餘的洋溝漊村10戶農戶今年底完成接管。
13日的蘇州市委常委會對此定下了目標,到2020年,陽澄湖1.6萬畝圍網養殖內全部禁止使用冰鮮魚投喂;到2020年,全面完成連片池塘的高標準改造任務,不能實現高標準改造的池塘全部退出養殖。對無證照的農家樂經營戶要堅決規範整治,該清理的清理、該停業的停業、該整改的整改。各地各部門要明確整改責任,聚焦重點環境問題,加快推進治理進度,舉一反三,構建長效保護機制。(本文轉自【央視財經頻道】。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關鍵字】:大閘蟹陽澄湖環境水產養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9D5gm4BMH2_cNUgNhEw.html